引言
在單片機領域中,鍵盤輸入是最常用的人機交互方式。通常實用鍵盤接口方式有:直接輸入、矩陣結構、A/D方式、鍵盤和顯示復用、并行擴展、串口擴充以及用鍵盤和顯示專用控制器件等。但是其中很多方案都需要占用不少單片機有限的I/O口。本文提出一種基于ADC的高性價比鍵盤輸入設計方法。
1 ADC按鍵原理
ADC按鍵的原理圖如圖1所示,把多個電阻串聯分壓,不同的按鍵將不同的電壓進行A/D轉換,根據ADC結果,MCU就能識別按鍵了。例如,key1按下,ADC得到的電壓值為:
理論上,只要相鄰的兩個按鍵按下時,電壓的差值在ADC能最小分辨的電壓范圍之內,那么MCU就能識別是哪個鍵被按下了。一個n位的ADC,可以識別2n個不同的電壓值,即可以識別2n個按鍵。例如8位ADC,理論上可以串聯256個電阻,識別256個按鍵。但在實際應用中還要考慮很多的外在因素,如電阻自身的誤差、ADC誤差、軟件計算誤差等,因此往往實際能識別的按鍵的個數小于理論值。
2 硬件設計
實際的硬件電路如圖2所示。為了提高按鍵響應速度和減輕CPU掃描按鍵的負擔,增加一個比較器,當按鍵被按下時比較器輸出信號觸發中斷,在中斷中第一時間獲得鍵值。這樣,既避免了把按鍵程序放到主程序中循環查詢過多而占用CPU資源,又提高了CPU的利用率。當然,為了節省硬件成本,也可以不要比較器。
分壓電阻越大越省電,但是實際應用時需要考慮ADC的輸入阻抗,不能太大,這里給出經驗值10 kΩ。另外,電壓比較器還要考慮到運放的特性,為確保第一個鍵按下時運放同相端電壓低于4 V,電阻R1的值就要相對大一些,后面的電阻可以取相同的值。為了減小按鍵抖動,在電路中串聯一個電容C1。當沒有鍵按下時,ADC相當于懸空,需接一上拉電阻。這里R21取220 kΩ。
3 軟件設計
軟件設計是ADC按鍵的處理核心,一旦檢測到的A/D值不準,按鍵就會得到錯誤的鍵值,帶來誤操作。當按鍵數目很多時,這種現象會更突出。
ADC按鍵其實就是一個數據采集過程,軟件需要完成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按鍵解析這3個步驟。首先對按鍵要有一個認識,它是一個機械開關,在鍵按下和彈起的過程中很難做到理想的導通和斷開,通常有一個抖動過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真正地閉合和斷開。
在本設計中使用的是自帶8路10位ADC的MCUSTC90C52AD。驅動起來比較簡單,只需要配置幾個寄存器就可以進行A/D轉換了,并且轉換速度很快。ADC代碼如下:
當鍵按下時,觸發進入外部中斷。先延時20 ms,如果有抖動,這個抖動就被有效地濾除掉了。讀取第一次ADC值,延時20 ms(有效按鍵持續時間大于80 ms),再讀取第二次ADC的值。只有兩次差值在某個小的范圍內,這次按鍵才是有效的,否則就是一次抖動。這幾個時間參數是實際測試得到的結果。經過這樣的軟件處理,機械抖動被有效地濾除掉了。程序代碼如下:
經過求平均值后的ADC值也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會在某一中心點附近波動。例如重復按下同一個按鍵,對應一字節的數據為BF CO。若數據有一定的波動,有時還會出現FF 00,說明按鍵有明顯的抖動。通過軟件處理,如果ADC兩次讀到的值相差較大,則確定按鍵無效。實際完整的鍵盤方案需要經過多次按鍵,記下ADC的平均值,建立數組keynum_tab[],再給出一個上下波動范圍n,通過ADC的值對比判斷,即可得出鍵值。本例中共有20個按鍵,程序代碼如下:
結語
本按鍵方案經過實際運用測試,性能可靠,運行穩定;CPU占用率低,實時性好;只用到一個I/O口,節省了單片機的I/O口資源,并且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增減按鍵數量,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