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有個段子:蘋果出個新產品,多半是某個行業被顛覆了;聯想出個新產品,多半是蘋果新品被抄襲了;谷歌出個新產品,多半是某個公司被收購了;騰訊出個新產品,多半是某個創意被克隆了;微軟出個新產品,多半是大量電腦要淘汰了;百度出個新產品,多半是大量站長要倒霉了。盡管此乃調侃,但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可言。
三家老美公司對應的三個關鍵詞是:顛覆、收購、淘汰。收到跨國公司的新聞稿,一般都自稱在其涉足的領域是全球領導型公司,Google走到今天的規模,她給了人們一個承諾:不做惡。人們給國內三家公司的關鍵詞則是:抄襲、克隆、倒霉,權宜之計求生存也無可厚非,但你不能長此以往地笑納啊。誰能告訴我什么叫信用破產?抄襲加克隆,讓生態鏈上的參與者走霉運、只讓自己吃獨食。這樣的市場競爭環境,天生就沒商業信用可言,那我們還怕破哪門子信用之產呢?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了幾十年,但國人對商業的把握大多注重于低買高賣,骨子里輕視實業。蘋果和三星就專利侵權相互指責,由此將引發蘋果考慮對相關器件供應鏈加以調整,如Flash芯片美光和東芝是有力的替代者,而A6也很有可能交由TSMC代工,顯示屏則以友達和奇美電機會最大。大陸零配件廠家仍基本沒戲,組裝還是富士康的,當然其組裝線是建在大陸。臺灣廠家對產品品質和成本、利潤的把握,以及天生的代工心態明顯占優。
靠撿破爛、收廢品發財者大有人在,但靠淘汰技術發家只能是短命的,以前的UT斯達康,現今的泰景等無不如此。模擬信號電視本身就要退出歷史舞臺,放到手機上也同樣是短命的,泰景上海老總王翰青前兩年先行退出,也不是用歪打正著就能解釋清楚的。智多微電子沒拉上山寨死了,是市場切入點的選擇問題,山寨 并不是決定因素。泰景靠山寨發達但最終也死了,這不是偶然的,這是命中注定的事,就像當年TCL把湯姆遜的CRT電視業務給購了必定失敗一樣。我就不信,聯想靠收人家不要的PC業務能發家致富。
晨訊總裁王祖同透露,現在進入印度的中國雙卡雙待手機,只要80元RMB一部。是咱中國人把手機的成本做到了極致,但是不是有了低價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呢?有消息稱,蘋果公司將推出兩款iphone,一款是大家預期的iPhone 5,另一款是$349美金的低端iPhone,專門針對不綁定運營商的unlocked手機市場(據說因黃牛的功勞,蘋果特別看好中國市場對低端iPhone的需求)。如果真有低端iPhone計劃(希望這是謠言),那么再出來罵娘、把所有的一股腦都扣到蘋果頭上的絕不會只有漢王一家。
展訊近兩年的高速崛起,我將其總結為“展訊出個新產品,多半是某地運營商又增加了”。多卡多待迎合了包括非洲在內很多新興市場對手機的需求特色。但另一個同樣讓人眼熱的是,在成熟市場、在國內市場,3G和智能手機的滲透率同樣在以5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國內幾家GSM手機設計公司已經感到市場的變臉,聽說龍旗的GSM手機方案開發人員竟然一個沒留,那么GSM手機芯片供應商的日子會一直好下去?
MTK將與中移動和聯通合作進入“準智能手機”市場。據說,MTK的MRE半開放平臺會在今年底開始出貨。之前,展訊在深圳已show了一把自己的“準智能機”方案,這下兩家的眼光又對上了,可問題是靠人工呼吸才能維持生命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類智能機能否在新興市場得到認可有待驗證,盡管MTK總經理謝清江認為MRE不是過渡,不過他承認MTK的智能機方案有點遲。
看不清技術發展方向,或是對自己缺乏信心,中國人還是習慣于跟隨,哪怕是自己明明在某一領域已經走在前列。現在除了中國自己,全球都認為中國在純電動車領域,從政府支持力度到新技術應用水平都走在世界前列。博世集團汽車技術業務主席BerndBohr表示,無論柴油車和汽油車的效率如何提升,未來仍將屬于電動車。博世將與世界各地車企展開合作,到2013年博世將為12家整車制造商的近20個電動汽車項目提供支持。可在電動車上,我們對自己正面肯定的太少,更多的是抓住負面東西說風涼話。
在高鐵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高鐵技術的明顯提升,不能因某些腐敗現象而遭抹殺。據了解,中國創新制造的CRH380A型車與過去從日本川崎重工引進技術、合作生產的CRH2型車相比,功率由原來的4800kW增加到9600kW;持續時速由原來的200km~250km提高到380km;脫軌系數由0.73降低為0.13;頭車氣動阻力降低15.4%。中國高鐵所用的核心功率器件是人家的沒錯,但iPhone不也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