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將電池作為搶占新能源汽車高地的重中之重。各跨國公司以及部分本土制造商都已經或正在將電池作為關系企業未來的頭等大事來做,或與電子企業結盟,或企業間聯合開發。雖然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但實際上,一場潛埋于整車廠、零部件供應商、電子器件商之間的暗戰已經一觸即發。
?
對于國內電池廠商而言,這將是一個總產值500億元的大蛋糕。目前,中國汽車保有量已達到6289.3萬輛,如果未來每年有10%的車輛更換動力電池,又將創造出一個更具想象空間的市場。
?
從目前來看,整車廠大多依托與零部件企業甚至是傳統電子企業的合作聯合開發車載電池。汽車零部件企業中只有博世、大陸集團、麥格納、江森自控等在鋰電池領域保持大比例投入,其他大多數即將量產汽車用鋰電池的企業,很多都不在汽車零部件行列,對于電池業這一潛力巨大但陌生的領域,車企大多通過合資或者收購的方式保持產業接觸。
?
汽車制造企業與電子企業聯姻研發車用鋰電池,將是珠聯璧合之作。在新能源車用電池領域技術突破也將是指日可待的結果,車用動力電池企業一直被資金與技術困擾,工藝水平也不甚理想。如果整車與電子業聯合開發車載電池,這些瓶頸將被順利突破,強強聯手將提高新能源車用電池技術,并實現規模生產,對于整車引用也形成良好鋪墊。
?
業內知名人士賈新光認為,此舉的好處在于,不僅會降低單個企業的風險和成本,也會使那些非車用鋰電池企業,包括東芝、三星SDI、LG化學等有機會進入汽車零部件配套領域,這些新進入者的市場前景可能比傳統零部件企業更好。”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