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智能終端市場的迅猛發展,基于IP地址的新型互聯網應用不斷涌現。各種與工作及生活息息相關的元素紛紛IP化。除了傳統互聯網用戶的增長產生對IP地址的大量需求外,移動智能終端,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傳感器、網絡攝像頭、信息家電等,也將對IP地址資源產生巨大的需求。因此,向IPv6過渡是一種必然的潮流,存在爭議的只是過渡方式和節奏。
由于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互聯網用戶群,因此面臨的IP地址資源壓力尤為明顯。但是,如果在下一代互聯網發展進程中抓住關鍵機會,實現關鍵技術和關鍵環節的突破,那么中國在互聯網產業界的話語權和全球性機會就將隨之而來。
目前,IPv6產業化還存在不少問題。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專家委員會有關專家明確指出,從國際經驗來看,政府在推動向IPv6的過渡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還需要產、學、研合作,共同推動IPv6的應用和互聯網的發展。因此,該委員會建議國家建設的IPv6示范工程應該開展產業化項目研究,以推進產品、技術等產業鏈的成熟,并且希望教育、科技以及政府部門的網站能明確向IPv6遷移的時間,給我國互聯網企業作出指引。
從技術的角度看,由于IPv6設計之初沒有考慮與IPv4的兼容,導致十多年來并沒有實現IPv4到IPv6的過渡。隨著將來IPv6的普及以及業務遷移的發展,IPv4與IPv6的業務互通問題會越來越明顯。為了應對過渡問題,國際標準化組織IETF已開發出多種機制,如雙棧、隧道和翻譯。雙棧和隧道在網絡層面解決IPv4與IPv6共存的問題,翻譯機制則在業務層面解決業務之間的互通問題。
目前,業內廠商也開發出多種IPv4到IPv6的過渡技術。從網絡層面上看,IPv6在骨干網層面的引入相對容易一些,現在大多數運營商的網絡設備已經具備IPv6的雙棧能力,但是向城域網和邊緣網絡延伸存在不足,相應的IPv6終端也比較少。沒有領先的終端就難以產生創新的應用,而沒有創新的應用也就難以為IPv6特色業務的開發和規模商用提供有效平臺。因此,專家建議,在當前的產業環境中,針對有利于推動IPv6業務發展的互聯網應用,運營商要優先考慮實現向IPv6演進。
當前互聯網地址短缺,迫使我們在采用“私有地址+NAT”和IPv6之間作出選擇。“私有地址+NAT”作為應急方案看起來可行,但這一方案會對互聯網業務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也限制了網絡后臺實名制的應用,并且,在未來需要轉到IPv6時,對NAT已有投資將使決策更難。地址問題是當前采用IPv6的最重要推動力,既然中國不能錯過全球向IPv6過渡這一機遇,那么雖然IPv6的實施和推進還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發展中的問題,需要在發展中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