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條銀行卡“換芯潮”已至。根據央行規定,從2015年起我國將逐步停發磁條銀行卡,并以更加先進的金融IC卡進行替代,目前各地已陸續開展“磁條卡換芯”工作。業內預計,未來幾年我國每年新投放的金融IC卡數量可達數億張。
據央行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市面上的純磁條銀行卡保有量高達34億張,就算這些磁條卡中只有一半會更換成芯片卡繼續使用,那也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需求??闪钊吮锴氖?,面對如此巨大的“蛋糕”,中國企業的機會卻少之又少。因為國內金融IC卡芯片市場早已被國外巨頭高度壟斷,僅荷蘭恩智浦一家公司就占據我國超過95%的市場份額,剩余市場也被德國英飛凌與韓國三星等國際巨頭瓜分。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中國企業在芯片市場競爭中處于如此劣勢呢?不可否認,我國芯片產業起步晚,確實影響了它對市場的前期占領。但過去幾年間,我 國金融IC卡產業化水平迅速提高,已具備自主設計、生產、檢測、應用的大規模產業化實力,目前多款國產金融IC卡芯片已通過了國際認可的EMV標準認證, 完全有能力參與IC卡產業的市場爭奪。問題是,國內銀行業故意抬高了“門檻”,要求國內金融IC卡芯片必須通過CC(通用準則)認證,但基于國家安全考 慮,我國并未成為CCRA(通用評估準則互認協定)成員國,這就導致我國產業界在通過國際CC認證時屢遭刁難,國內現在除了極個別企業研發的IC卡芯片通 過CC認證,其余都被拒之門外。這直接導致了國內芯片失去了與國外芯片同臺競爭的權利。再加之國外芯片產業起步早,在成本上占有優勢,國內芯片自然只能眼 望著巨大的市場,卻無能為力。
站在商業銀行的角度,誰的芯片價格便宜,獲得的認證多,我就用誰的,這一點沒錯。問題是,國內商業銀行忽視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中國“卡”如果 一直使用外國“芯”,那安全將會受到嚴重威脅,一旦這些外國“芯”被別有用心者暗中設計“后門”,后果將不堪設想。我們在計算機操作系統上早已吃過大虧, 這樣的教訓怎能忘記?所以,國內商業銀行決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為了少花幾個錢,甚至心懷“外國月亮就比中國圓”的媚外心理,不給國內芯片任何機會。而應從 國家安全的大局出發,盡快拆除“IC卡芯片必須要通過CC認證”這樣的不合理門檻,讓國內芯片順利參與競爭。事實上,銀行及客戶根本沒必要擔心國內芯片卡 的安全,截至2013年,我國已累計發放二代身份證12億張、社會保障卡6.29億張,全部使用國產芯片,這是最好的佐證。
作為政府相關部門,也應在不違反市場“游戲規則”的前提下,出臺一定的措施,包括獎勵制度,推動國內銀行推廣使用國產芯片,讓大部分中國卡都能用上中國“芯”。我們現在有這個技術條件了,不能再讓自己的銀行卡安全捏在別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