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CDMA核心網建設及演進思路探討
來源:《移動通信》
呂振華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研究院
摘要: 2008年6月,中國電信收購聯通的CDMA網絡,開始了移動網絡的運營,與此同時,也開始對原有的CDMA網絡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和升級。
電信承接的聯通的CDMA電路域核心網是一張基于TDM承載的以話音業務為主網絡,全網網絡組織主要分為三個層面,分別為:骨干網(集團)層面、省層面和本地網層面;承接之初,為順應業界技術IP化的趨勢,C網的電路域直接引入了移動軟交換設備,實現了承載與控制分離,按照大容量、少局所的基本原則,集中控制與維護的建設目標,經過半年的改造和建設,初步形成了TDM+軟交換網的混合組網架構。
Abstract:
Key words :
核心網建設現狀
2008年6月,電信" title="中國電信" target="_blank">中國電信收購聯通的CDMA網絡,開始了移動網絡的運營,與此同時,也開始對原有的CDMA網絡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和升級。
電信承接的聯通的CDMA電路域核心網是一張基于TDM承載的以話音業務為主網絡,全網網絡組織主要分為三個層面,分別為:骨干網(集團)層面、省層面和本地網層面;承接之初,為順應業界技術IP化的趨勢,C網的電路域直接引入了移動軟交換設備,實現了承載與控制分離,按照大容量、少局所的基本原則,集中控制與維護的建設目標,經過半年的改造和建設,初步形成了TDM+軟交換網的混合組網架構。改造后的CDMA核心網架構如下圖所示:
圖 1:CDMA電路域核心網網絡架構
中國電信的CDMA核心網采用移動軟交換(LMSD)與TDM混合組網方式:骨干網層面基于TDM的一級匯接局和基于軟交換技術的長途軟交換匯接層并存,長途軟交換匯接層利用原有固定網絡的長途軟交換,實現了固定、移動共用匯接層組網;省層面基于TDM的二級匯接局和基于軟交換技術的匯接局、LMSD并存,本地網層面則根據需求設置媒體網關設備進行話務媒體層面的疏通,原有的TDM交換設備也按照原有方式設置在各個本地網。
目前,大部分移動TDM端局完成了退網改造,隨著移動TDM設備逐步退網和固定網絡話務量向移動網絡的轉移,LMSD網絡的規模逐步擴大;同時,TDM匯接層面的網絡規模也逐步縮小,移動話務逐步轉至以軟交換為主體的移動電路域核心網進行承載。
核心網發展演進關注的關鍵問題
網絡IP化、扁平化調整及網絡互通
中國電信擁有龐大的固定電話網絡,因此,在移動網絡建設和演進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到原有固網資源的利用、移動網絡和固定網絡的融合以及固定移動網絡的互通等問題。
CDMA電路域核心網發展的目標之一是逐步將原有的TDM交換機替換為基于軟交換的LMSD網絡,而逐步實現長途業務網絡IP化和扁平化是中國電信交換網絡向目標架構演進的重要步驟。所謂扁平化,就是指未來的交換網絡將由固定和移動軟交換網形成省際、省內兩級結構,軟交換網將在固定和移動長途層面融合成統一的控制網絡,固網省內軟交換和移動網省內軟交換統一使用DC1軟交換進行SIP信令的轉接,而媒體層面將形成一級的扁平結構,實現端到端的IP互通。
網絡扁平化調整對于中國電信來說是個逐步長期的過程,由于TDM設備的存在以及異廠家軟交換設備IP互通還沒有完全解決,因此,目前的電路域核心網僅能夠實現省內同種機型軟交換設備的IP互通,扁平化的范圍還很小, 而隨著TDM端局的退網和異廠家軟交換基于SIP信令的網絡互通的完善,最終將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媒體層面的端到端IP互通,實現了IP及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
中國電信的CDMA核心網采用移動軟交換(LMSD)與TDM混合組網方式:骨干網層面基于TDM的一級匯接局和基于軟交換技術的長途軟交換匯接層并存,長途軟交換匯接層利用原有固定網絡的長途軟交換,實現了固定、移動共用匯接層組網;省層面基于TDM的二級匯接局和基于軟交換技術的匯接局、LMSD并存,本地網層面則根據需求設置媒體網關設備進行話務媒體層面的疏通,原有的TDM交換設備也按照原有方式設置在各個本地網。
目前,大部分移動TDM端局完成了退網改造,隨著移動TDM設備逐步退網和固定網絡話務量向移動網絡的轉移,LMSD網絡的規模逐步擴大;同時,TDM匯接層面的網絡規模也逐步縮小,移動話務逐步轉至以軟交換為主體的移動電路域核心網進行承載。
核心網發展演進關注的關鍵問題
網絡IP化、扁平化調整及網絡互通
中國電信擁有龐大的固定電話網絡,因此,在移動網絡建設和演進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到原有固網資源的利用、移動網絡和固定網絡的融合以及固定移動網絡的互通等問題。
CDMA電路域核心網發展的目標之一是逐步將原有的TDM交換機替換為基于軟交換的LMSD網絡,而逐步實現長途業務網絡IP化和扁平化是中國電信交換網絡向目標架構演進的重要步驟。所謂扁平化,就是指未來的交換網絡將由固定和移動軟交換網形成省際、省內兩級結構,軟交換網將在固定和移動長途層面融合成統一的控制網絡,固網省內軟交換和移動網省內軟交換統一使用DC1軟交換進行SIP信令的轉接,而媒體層面將形成一級的扁平結構,實現端到端的IP互通。
網絡扁平化調整對于中國電信來說是個逐步長期的過程,由于TDM設備的存在以及異廠家軟交換設備IP互通還沒有完全解決,因此,目前的電路域核心網僅能夠實現省內同種機型軟交換設備的IP互通,扁平化的范圍還很小, 而隨著TDM端局的退網和異廠家軟交換基于SIP信令的網絡互通的完善,最終將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媒體層面的端到端IP互通,實現了IP及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
網絡安全備份和容災
原有的TDM設備,由于設備容量較小,網絡主要靠多路由的選擇來保證業務的可靠性,軟交換設備引入后,由于軟交換設備門限(100萬~200萬用戶)遠遠高于原有的TDM設備,因此網絡設備的安全備份和網絡容災顯得尤為重要。
在移動軟交換網絡建設初期,MSCe 和HLR以省為單位設置,各省的軟交換設備基本上集中在省會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為保證安全性,同一城市的多個MSCe和HLR設備基本設置在不同機房,單MSCe 用戶數規模達到20 萬設備容量以上時則根據廠家設備的不同選用1+1或N+1備份以保證安全性;HLR設備也按照1+1方式進行備份。
隨著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應用技術的逐步成熟,MSCe POOL技術逐步走入了我們的視野,MSC Pool技術打破了傳統CDMA網絡中一個BSC只能連接到一個服務MSCe的限制。在該組網中,一個BSC可以連接到多個服務MSCe上,由這多個服務MSCe共同組成一個資源池,為所連接的BSC提供服務,所有的接入網覆蓋的無線區域組成“池區”,當用戶在“池區”內漫游時不改變歸屬的MSCe。MSCe POOL技術不僅可以解決因用戶移動性造成的資源分布不均問題以優化網絡結構,還提供了一個應對網絡容災的較為有效的解決方案。采用MSCPool的方式組網,則在一個“池區”中所有的MSCe之間都是互為備份的。當MSCPool池中某個MSCe故障時,故障MSCe登記的用戶發起業務時,BSC或MGW根據調整后的分發算法,將該用戶重新分發到MSCPool池中其他正常工作的MSCe上,從而實現MSC Pool池內MSCe自動容災機制。
CDMA網絡的MSC Pool技術在國內外未形成統一的規范和標準,直至今年2月初,在中國電信的積極參與和推動,通過與廠家合作,目前在3GPP2,MSCPool規范A.S0018-0 v0.7 – Interoperability Specification (IOS) for MSC PoolNetwork已經進入最后的V&V階段。而相關實驗室測試和驗證也正在進行中。
網絡能力增強及網絡演進軟交換網絡能夠滿足移動網絡基本的語音業務提供,實現業務的IP化承載,但其對固移融合業務、多媒體業務支持能力相對來講還比較薄弱。而IMS網絡集成了互聯網和電信網的優點,核心網更關注邏輯網絡的結構和功能以及控制層面的統一架構,其終端和業務層則作為網絡的兩大智能中心和核心網共同完成寬帶多媒體業務的提供和多業務觸發等功能,比現有的移動軟交換設備在能力上有了增強。因此,在網絡發展過程中,IMS網絡的適時合理引入以及和移動軟交換網絡的長期并存是網絡規劃建設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軟交換和IMS 是電路交換網絡向下一代網絡(NGN)演進的兩個不同階段。軟交換網絡更側重于對原有語音業務的繼承,定位于TDM網絡的改造;而IMS主要為固定和移動用戶提供統一的基于SIP的會話型多媒體業務。可以認為,軟交換是NGN的初級階段,IMS是目標架構,兩者將以互通方式長期共存。從長遠來看,IMS將可能最終融合軟交換,成為統一的融合平臺。
核心網演進思路和步驟
如上文所述,電路域核心網的演進是長期逐步的過程,由于網絡演進和業務發展雙方面的需求,近期內會逐步引入IMS網絡,開展基于業務開放、網絡融合方面的試點,但由于用戶的主要需求還是以話音為主,部分省份的TDM設備還能夠滿足移動語音接入和業務的需求,TDM和新建的軟交換網絡還作為移動核心網的主體存在,與IMS網絡一起形成2+1的網絡模式;隨著網絡改造的逐步深入,TDM設備會在3-5年內逐步退網,整個網絡形成1+1的網絡模式;后續,隨著IMS網絡的成熟和業務技術的不斷發展,IMS網絡最終作為統一的融合網絡提供固定、移動的多種方式接入。網絡演進的步驟和方式如下圖所示:
原有的TDM設備,由于設備容量較小,網絡主要靠多路由的選擇來保證業務的可靠性,軟交換設備引入后,由于軟交換設備門限(100萬~200萬用戶)遠遠高于原有的TDM設備,因此網絡設備的安全備份和網絡容災顯得尤為重要。
在移動軟交換網絡建設初期,MSCe 和HLR以省為單位設置,各省的軟交換設備基本上集中在省會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為保證安全性,同一城市的多個MSCe和HLR設備基本設置在不同機房,單MSCe 用戶數規模達到20 萬設備容量以上時則根據廠家設備的不同選用1+1或N+1備份以保證安全性;HLR設備也按照1+1方式進行備份。
隨著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應用技術的逐步成熟,MSCe POOL技術逐步走入了我們的視野,MSC Pool技術打破了傳統CDMA網絡中一個BSC只能連接到一個服務MSCe的限制。在該組網中,一個BSC可以連接到多個服務MSCe上,由這多個服務MSCe共同組成一個資源池,為所連接的BSC提供服務,所有的接入網覆蓋的無線區域組成“池區”,當用戶在“池區”內漫游時不改變歸屬的MSCe。MSCe POOL技術不僅可以解決因用戶移動性造成的資源分布不均問題以優化網絡結構,還提供了一個應對網絡容災的較為有效的解決方案。采用MSCPool的方式組網,則在一個“池區”中所有的MSCe之間都是互為備份的。當MSCPool池中某個MSCe故障時,故障MSCe登記的用戶發起業務時,BSC或MGW根據調整后的分發算法,將該用戶重新分發到MSCPool池中其他正常工作的MSCe上,從而實現MSC Pool池內MSCe自動容災機制。
CDMA網絡的MSC Pool技術在國內外未形成統一的規范和標準,直至今年2月初,在中國電信的積極參與和推動,通過與廠家合作,目前在3GPP2,MSCPool規范A.S0018-0 v0.7 – Interoperability Specification (IOS) for MSC PoolNetwork已經進入最后的V&V階段。而相關實驗室測試和驗證也正在進行中。
網絡能力增強及網絡演進軟交換網絡能夠滿足移動網絡基本的語音業務提供,實現業務的IP化承載,但其對固移融合業務、多媒體業務支持能力相對來講還比較薄弱。而IMS網絡集成了互聯網和電信網的優點,核心網更關注邏輯網絡的結構和功能以及控制層面的統一架構,其終端和業務層則作為網絡的兩大智能中心和核心網共同完成寬帶多媒體業務的提供和多業務觸發等功能,比現有的移動軟交換設備在能力上有了增強。因此,在網絡發展過程中,IMS網絡的適時合理引入以及和移動軟交換網絡的長期并存是網絡規劃建設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軟交換和IMS 是電路交換網絡向下一代網絡(NGN)演進的兩個不同階段。軟交換網絡更側重于對原有語音業務的繼承,定位于TDM網絡的改造;而IMS主要為固定和移動用戶提供統一的基于SIP的會話型多媒體業務。可以認為,軟交換是NGN的初級階段,IMS是目標架構,兩者將以互通方式長期共存。從長遠來看,IMS將可能最終融合軟交換,成為統一的融合平臺。
核心網演進思路和步驟
如上文所述,電路域核心網的演進是長期逐步的過程,由于網絡演進和業務發展雙方面的需求,近期內會逐步引入IMS網絡,開展基于業務開放、網絡融合方面的試點,但由于用戶的主要需求還是以話音為主,部分省份的TDM設備還能夠滿足移動語音接入和業務的需求,TDM和新建的軟交換網絡還作為移動核心網的主體存在,與IMS網絡一起形成2+1的網絡模式;隨著網絡改造的逐步深入,TDM設備會在3-5年內逐步退網,整個網絡形成1+1的網絡模式;后續,隨著IMS網絡的成熟和業務技術的不斷發展,IMS網絡最終作為統一的融合網絡提供固定、移動的多種方式接入。網絡演進的步驟和方式如下圖所示:

圖 2:電路域核心網演進步驟
結束語
經過兩年的網絡建設和網絡優化,中國電信已經初步建成了以軟交換為主、TDM為輔的電路域核心網,未來的網絡將在現有的網絡基礎上擴容完善,并逐步引入IMS網絡以提供移動寬帶多媒體業務,逐步實現網絡的整合和演進。
作者簡介:呂振華,高級工程師,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系,長期從事交換網絡和業務網絡的技術研究、設備測試及標準制定工作,現主要從事移動網絡建設、規劃、策略支撐和項目管理的相關工作。
結束語
經過兩年的網絡建設和網絡優化,中國電信已經初步建成了以軟交換為主、TDM為輔的電路域核心網,未來的網絡將在現有的網絡基礎上擴容完善,并逐步引入IMS網絡以提供移動寬帶多媒體業務,逐步實現網絡的整合和演進。
作者簡介:呂振華,高級工程師,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系,長期從事交換網絡和業務網絡的技術研究、設備測試及標準制定工作,現主要從事移動網絡建設、規劃、策略支撐和項目管理的相關工作。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