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2014年年底注資10億元人民幣的企業,在短短半年時間里,已經將成功研發出的送餐、送咖啡、迎賓和軟體機器人投產并使用。他們的服務機器人產品,原型正是由中國科技大學研發、去年在巴西機器人世界杯上奪得冠軍的“可佳”機器人。
“我們由商業地產轉型機器人產業,瞄準的是中國高科技和智能新興產業的無限發展前景,期待到2025年,打造國際國內機器人產業的龍頭地位。”國購機器人產業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剛說。
“2025”對于中國所有像國購一樣轉型的企業來說,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數字:2015年5月,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公布,旨在把整個國家的制造業由勞動力密集型向機器人和航空航天等更高端的技術密集型轉變。
這一中國版“工業4.0”規劃背后,蘊含了“互聯網+制造業”的智能生產模式帶來的新型產業機遇。作為“工業4.0”必需部分的硬件和終端提供商,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執行載體的研發和產業化正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
“中國國內有工業機器人的市場,現在又有了更加積極的政策扶持,對于高新技術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韓斌說。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中國在2013年就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匯豐控股有限公司6月的研究報告則顯示,目前中國每1萬名制造業工人中大約擁有30個工業機器人,這一數值的全球平均水平是62。
“中國在2014年工業機器人銷量已經達到5.7萬臺,占全球銷量的四分之一。中國機器人的消費市場、需求體量目前都是世界最大的。”中國電子學會秘書長、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秘書長徐曉蘭說。
不管是像國購一樣已經具有相當體量的企業,還是剛剛有進入機器人產業意向的新資本,在中國邁入“工業4.0”的過程中,產業鏈中的這一環節無疑有著巨大商機。
“在未來,機器人消費市場的年增長速度在亞太地區將達到25%,這一增量很大部分將來自中國。我認為這還是保守估計,只是中國龐大市場和機會的一部分。”英特爾公司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倪健安說。
目前,在資本市場的熱捧和各地政府政策的推動下,中國機器人行業不斷升溫,全國已有數十個機器人產業園。僅僅在合肥市,機器人企業在短短一年時間里就從不足5家發展到近30家,形成了產業集群。
同時,多地政府也以政策和資金共同“護航”機器人產業發展。福建廈門以財政資金幫扶機器人企業發展,廣州深圳則在2014年底實施了“2014年度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第一批產業鏈關鍵環節提升計劃、企業技術裝備及管理提升計劃”,政府采用無償資助方式支持企業項目。
合肥市市長張慶軍說,合肥市將推進政府采購、對企業智能化改造提供貸款貼息、投資補助,今后還可能引入風險投資、天使投資,實現科技金融融合,加快機器人產業化步伐。
同時,這些企業在搶灘機器人市場的同時并不盲目。為了尋求掌握核心自主技術,大多數企業均依托高校或國家、省部屬科研院所,進行自主技術研發,凸顯出中國企業的發展思路正向“中國創造”轉變。
“創新才是促進中國機器人產業增長的關鍵所在,還需要完善的生態系統合作來支持市場的持續增長。”倪健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