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經常問我,啥時換新車?該給微柏撐撐臉面了。其實,他們不知道,這些年我投入到公司技術研發的錢,早就可以買好幾部瑪莎拉蒂和賓利了。”與蔡偉強的對話,竟是從調侃開始。看似一句玩笑話,卻道出了其創業的關鍵詞——大投入和研發。
蔡偉強是泉州市微柏工業機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微柏公司專門從事工業數控系統及工業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這家始創于2011年的高新企業,已先后投入6000多萬元進行技術研發,目前擁有近20項實用型專利。
說起來,蔡偉強是一位“創二代”。父輩在當地經營一家規模不小的汽配公司鯉東機械。2002年,攻讀計算機專業的蔡偉強從四川大學畢業后回泉州,在鯉東機械設立了數控產品事業部。那些年,公司面臨招工難、人工成本高等發展瓶頸,他與技術團隊多次改進汽配零件的生產工藝、優化細節,通過模仿研發,實現了焊接等工藝的自動化。
專訪蔡偉強:沒有應用 機器人只是個玩具
改進工藝提高效率,實現了最初的“省錢”目的后,蔡偉強意識到了機械裝備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和“賺錢”效應。
2011年,蔡偉強另立門戶,創立微柏公司,組建團隊,專門從事智能設備和工業機器人的研發。他們積極引進德國、日本的技術和先進生產設備,專注于研發四關節自由度水平式、搖擺式、串聯式、并聯式機械手等,生產出裝配機器人、噴漆機器人、點焊機器人和分揀機器人等。
由于定位精準,公司很快有了成果。然而,創業的過程,比蔡偉強想象的艱難得多;投入產出的周期,也比預期的漫長得多。
研發投入大,資金不足,是眾多數控設備智造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微柏也一樣。隨著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進程的推進,微柏也加快發展步伐。然而,公司尚處于起步階段,輕資產,缺少抵押物,銀行貸款融資有限,微柏不得不成了“啃老族”,靠鯉東機械提供大部分資金。“單單去年,我們在原有研發資金基礎上又追加了1000多萬元,用于自動化生產線的研發。”蔡偉強說,若非父業支撐,這樣的投入還真難以承受。“所以,產品賣出去后,一有錢我就投入到研發,怎么會去買新車呢?”他打趣。
讓蔡偉強略感遺憾的是,前兩年,自己埋頭苦干,沒有留意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錯失了加快發展的機會。直到去年,在有關部門引導下,他參加了省里的“6·18”創新成果展,獲得了一筆100多萬元的補貼。今年初以來,省市又出臺了不少鼓勵“數控一代”和智能智造發展的政策。面對眾多政策利好,蔡偉強更加堅定創業方向,他說,盡管這些扶持和補助對于企業的研發來說,可能只是杯水車薪,但是,“我們感覺到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政府的扶持無疑給我們增強了信心和動力”。
開發出新產品,實現應用很關鍵。“如果沒有應用,機器人就只是個玩具。”蔡偉強很清楚地意識到這點。他說,只有你的產品好用,能幫別人賺錢了,自己才能賺到錢。
讓產品好用,微柏下足了功夫。他們研發的陶瓷窯爐分揀包裝設備,可替代四五十名工人;機械手代替縫紉機,造價五六萬元,一年即可回收成本;一臺焊接機器人,效能達到進口機器人的80%以上,價格便宜三分之一……為了增加產品的穩定性,他們不斷地積攢經驗改進技術。
蔡偉強說,要是能夠集成創新,形成自動化生產示范線,市場的推廣應用將更有說服力。然而,這樣的投入要更大。蔡偉強多么希望,政府能夠在現有基礎上,搭建平臺,加快推廣,甚至共同投入打造生產示范線,讓研發企業和市場主體更好對接。“當然,最根本的還是靠企業自己做好產品,我們自己說得天花亂墜,不如讓客戶眼見為實。”
盡管應用過程緩慢,但是微柏的發展步伐并未停歇。2013年,公司產值僅五六百萬元,2014年增至3000多萬元,今年預計可達6000萬元。
逐年上升的軌跡,讓蔡偉強有了更多堅持的理由和更大的“野心”。眼下,政府引導轉型升級和加快數控發展,微柏公司業務量集中爆發的時刻或指日可待。他的目標是——明年產值破億元大關。或許那時候,蔡偉強就欣然換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