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汽車工業4.0
依托信息物理系統(CPS)和信息通訊技術相結合使汽車車間實現自動化、智能化、互聯網化的汽車生產制造過程,包括無線射頻技術、工業以太網、在線條碼、二維碼比對、影像識別、機器人等技術應用。
汽車工業4.0發展歷程
工業1.0 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伴隨著蒸汽驅動機械制造設備的出現,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工業2.0 20世紀初,伴隨著基于勞動分工的,電力驅動的大規模生產的出現,人類進入了大批量生產的流水線式及“電氣時代”。 工業3.0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大規模自動化生產制造工藝的落地,電子技術、工業機器人和IT技術的大規模使用提升了生產效率。 工業4.0 截至目前,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支撐和制造業智能化、服務化概念的興起,以智能工廠/智能制造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爆發。
“工業4.0”為中國汽車產業帶來了什么?
機遇
工業4.0的兩個主題: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汽車工廠將實現網絡化、分布式的生產設施,控制生產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復雜性,人、機器與資源之間會有直接的交流。高度標準化、模塊化的設備及系統將大幅節省汽車生產制造中的成本,機器人可以從事高強度持續性的工作,依托于傳感器、3D打印等技術大大提高零部件生產加工及工序中的精密度,降低失誤率及風險。
汽車共享模式會得到進一步開發,從而改變汽車的銷售模式和使用方式,汽車企業更多將通過提供服務實現盈利。
生產方式上,由封閉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向開放的規模化定制生產轉變——汽車的智能工廠與智能生產將組合成一套精密、完整的制造體系,涵蓋產品設計、生產規劃和執行、市場銷售、售后服務等整個產業鏈條。整個生產過程將引入人機互動、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先進技術,使得虛擬生產成為可能,從而減少材料浪費。消費者可以將自己的產品需求輸入制造系統,企業依照消費者的需求,對產品及時做出改進和調整。以后的汽車生產線會更加柔性化,通過不同的模塊化組合可以生產出多款車型,實現消費者定制。
工業4.0將帶來很多趨勢變化。
①汽車產品將向電動化、智能化和輕量化轉變;
②汽車的生產方式將向大規模定制化轉型,即在大規模生產體系下向定制化靠攏,同時也會出現分散化的個性生產;
③汽車產業的商業模式會出現創新和轉型,基于大數據的網絡化平臺將廣泛應用,車聯網將成為未來很重要的發展方向。
現在,“工業4.0”這個歷史性的機遇就擺在我們的面前,如何從一個競爭者變成世界汽車產業的領跑者,更多的是
挑戰
德國、美國、日本的汽車工業4.0發展處于領先地位,我國與全球主要制造業國家汽車工業4.0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還在進行二次工業革命,另一方面又要迎接“工業4.0”的到來,機遇與挑戰并存。
通向“工業4.0”的路徑有很多種,德國用制造業繁榮,美國用互聯網加速,日本則格外重視能源的供給。在迎接“工業4.0”到來的路上,中國汽車業面臨很大挑戰,傳統制造工藝還沒完全過關,各細小零部件的制造仍較粗糙,汽車電子系統與德美日也有差距,智能化汽車也處在學習、追趕的階段。
目前,中國制造業的智能化和互聯網化進程仍在起步階段,但是隨著中國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應用的層面和覆蓋面,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中國IT巨頭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了顛覆性的概念,目前,IT產業已經和汽車產業達成共識:新的時代來了,產業間應該交叉聯合互通共贏。
國內自主品牌生產制造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較低,與國外品牌存在一定差距,但中國汽車產業集聚和市場規模還在。中國是世界第一汽車產銷大國,再過幾年,全世界發達國家的市場規模加起來可能才與中國相當。且汽車業是中國制造業中少數幾個還能維持中速增長的行業之一,只要把市場放活,讓技術創新有一個著落點,未來會有一些自主品牌企業追趕上來。自主品牌之間首先互聯互通,形成優勢,享受協同創新的紅利。
看到這里, “工業4.0”下的汽車產業轉型的聚焦點已經相對明確,就是汽車。
電動化/智能化/互聯化
工業4.0 產業革命正在醞釀
主要有三個特征能給我們啟示:
汽車的生產方式已經發生改變。例如特斯拉,整合資源系統集成,將虛擬和物理形態結合。特斯拉使用了互聯網、集成、輕量化等諸多技術,卻沒有四大工藝,同樣完成了汽車。它對電動車產業是個嶄新的模式,對傳統汽車的生產方式也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發生變化。例如在汽車銷售環節上,汽車電商在很大程度上分擔了4S店的銷售工作。2014年廣汽豐田與電商合作,網絡銷量接近總銷量50%。又如在汽車保養方面,現在興起很多上門保養公司,網上預約,不用再去4S店或者維修店,直接在自家車庫完成保養。
汽車產業開始和其他產業交叉融合。汽車產業和能源技術、材料技術、制造技術、電子技術高度融合,交叉互為支撐。據了解,現在一輛高端車中電子模塊占整車成本50%以上。付于武認為,“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產業形態的改變,都說明汽車產業將進入革命化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