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調研公司IDC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5年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銷量,將從去年的2640萬部提升至約7210萬部。而另一家調研公司CCSInsight的數據則更為樂觀,根據其最新報告《2015~2019年全球可穿戴設備預測》,2019年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到2.45億部。
可穿戴設備要擊中需求點還需打磨
此數據無疑為業界帶來信心。
可穿戴設備始于2012年,谷歌眼鏡的亮相,讓2012年成為“可穿戴設備元年”。三年時間過去,作為具備部分計算功能、可連接手機及各類終端的便攜式配件,可穿戴設備“家族”已經人丁興旺,目前包括手表、腕帶、眼鏡、頭盔、服裝、書包、拐杖等多種形態,產品品種令人眼花繚亂。
對新科技更有興趣的80后和90后是可穿戴設備的購買主力,說到此,不得不提到一部80后和90后大多看過的動畫片,叫《名偵探柯南》。在這部1995年就開始放映的動畫片里,作為偵探,柯南的眼鏡可以用來定位追蹤,功能和如今手機地圖中的位置共享有一拼。
那么問題來了,擁有這樣功能的眼鏡,到底在現實中有多大實用價值?畢竟,不是每個消費者都是做偵探的。這恰恰就是可穿戴設備需要直面的問題,將原有的普通生活配件添加上部分計算機功能,但是這些功能真的是消費者需要的么?并且,這些功能往往和已有的手機功能重復,甚至需要手機配合才能實現。
事實上,很多可穿戴設備功能少,體驗感較差,技術水平相對于其它同類電子產品而言,并無競爭力。
低端產品如可顯示運動數據的手環,其功能并不比手機中的運動類APP多了多少。而高端產品如智能手表,其電池使用時間往往有限,當一塊手表需要每天充電時,消費者對此體驗感如何,不言而喻。
可穿戴設備往往比同類電子產品或同類生活配件價格更為昂貴。很多可穿戴設備的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在原有的生活配件上加一些電子產品和簡單功能,變冠以可穿戴設備功能的牌子,售價立馬上漲。
消費者對此類新產品,初次購買往往并非確有所需,而是出于對時尚的追求。因為可穿戴設備具有的功能,智能手機大多具備,甚至操作更為方便。而當消費者對這一事物的新鮮感降低后,還會繼續購買下一代產品么?
就在《名偵探柯南》上映的那一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提到了物聯網技術,但在當時并未激起多大漣漪。可穿戴設備,正是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但這種技術,在1995年并未起步,而今已成為智能生活的重要的技術。
在高科技領域,并不是某家企業先研發出某個新技術,占領了某個新市場,就能取得成功。因為,一項技術和相應產品能否取得成功,不止取決于技術、資金等內部條件,還取決于外部環境,就好比沒有私家車的普及化,手機地圖不會成功一樣。
在歷次互聯網技術革新時,都有很多頗有前瞻性的高科技企業或產品,“倒在了黎明之前”,在市場條件成熟前就用光了資金,耗盡了資源。與其說是它們生不逢時,不如說是過早地將尚不成熟、尚未完成配套布局的產品推向不可測的市場。可穿戴設備亦然。
包括可穿戴設備在內的物聯網技術,將是未來改變經濟生活的重要技術,企業要做的不是急于占領存在諸多變數的市場,而應當是繼續打磨產品,讓產品更能擊中消費者的需求點。可穿戴設備與物聯網、大數據結合是未來發展最吸引人的地方。有專家指出,可穿戴技術將是醫學變革的一個重要技術途徑,在健康領域可穿戴設備將成不可缺少的資源。
因此,可穿戴設備今天仍然是初創期,誰能發展成為市場巨人就要看誰真正踏準市場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