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期推出“中國制造2025”十大領域戰略技術線路圖,將補助大量資金,協助中國制造業加速工業自動化發展,引爆龐大智慧自動化(簡稱智動化)與機器人建置商機;包括ABB、西門子(Siemens)、洛克威爾(Rockwell)等國際大廠,以及許多臺灣工控業者皆已展開搶攻。
中國智慧自動化(簡稱智動化)市場正發燒。中國政府于今年提出“中國制造2025計劃”,吸引諸多國際自動化大廠紛紛透過購并/合資中國企業搶攻此商機。臺灣廠商在中國投資規模雖相對較小,但日后仍可透過與中國廠商合作,并藉由同業交流、策略聯盟以及跨領域創新等三種途徑,搶下此聚寶盆。
中國智動化市場前景俏
工研院產經中心機械與制造系統研究組研究員戴熒美觀察,臺灣自動化廠商可透過共同合作來加強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工研院產經中心機械與制造系統研究組研究員戴熒美表示,中國2013年的制造業產值約17,570億美元,約占該國產值30%,顯見制造業具一定重要性。不過該國制造業仍有問題待克服,譬如關鍵技術與高端設備多依賴進口,自主創新能力較低、資訊化與工業化的兩化融合程度低等。有鑒于此,中國已研擬相關政策,并于今年5月出臺《中國制造2025》,加速產業轉型。
在此政策補助之下,中國各省正加緊腳步邁向智動化,譬如昆山市與東莞市,分別補助資金來鼓勵企業發展“以機器換人”或推動兩化融合,提升智慧制造實力。由于中國智動化市場前景可期,國際大廠已透過銷售服務、購并/合資等方式展開布局,藉以成功搶食此塊大餅,譬如Honeywell、ABB、Rockwell、Siemens與Omron皆加強銷售服務。
當中也有廠商透過購并/合資增進戰力,譬如Rockwell并九州電氣、Siemens合資威勝集團、Schneider并利德華福等。
事實上,近一、二年國際廠商加快投資中國,有些業者甚至將中國當成亞洲的集散地。
戴熒美觀察,與國際大廠相比,臺廠雖有持續投資中國,但經營規模相對較小,因此臺灣自動化廠商可透過共同合作來加強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以利未來發展。
戴熒美以“智動化程度”與“制程掌握度”兩項指標(表1)分析指出,臺廠若制程掌握度低且智動化程度低,可透過同業交流方式增加前進中國市場的機會;而制程掌握度高但智動化程度低者,應利用策略聯盟方式,與其他廠商共同布局;若兩者程度皆高的業者,則可考慮跨領域創新,增強競爭力。此外,臺廠有些專精產業,譬如3C產業(半導體、面板)、傳統產業(家電、金屬加工)在兩岸合作智動化方面,較有發展機會。
中國除了與國際自動化廠商合作外,當地的業者也爭相發展機器人。
中國工業機器人生態圈快速成形
工研院產經中心機械與制造系統研究部研究員黃仲宏認為,AI、人機協同與機器人系統平臺,將成為未來機器人發展的重要趨勢。他表示,近年中國人工薪資上漲,同時觀察該國制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與PMI指數,可見其制造業正每況愈下,有鑒于此,中國意欲藉“中國制造2025計劃”,來帶動制造業與經濟發展,機器人尤為聚焦重點。
同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機器人喻為是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而帶動諸多大陸廠商與國外大廠相繼投入發展。
黃仲宏進一步解釋,中國研發機器人的戰略,主要圍繞汽車、機械、電子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并促進機器人標準化、模組化發展,以擴大市場應用。
預估2015至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將以25%以上的速度穩定成長,2020年有望形成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同時高階市場本土的產品在占有率將攀升至45%以上,黃仲宏更直言,中國南車、中興通訊、配天制造等公司在相關機器人的表現將備受期待。
然而,黃仲宏也指出,在政策驅動下,中國廠商爭相競逐機器人產業,但也面臨以下挑戰,譬如技術基礎薄弱,無法自制核心零組件,成為須突破的技術瓶頸;加上機器人企業利潤微薄,只能在中低階產品進行價格競爭;未來若政策不支持,在缺乏資金奧援下,已投資機器人的企業有可能面臨破產或被購并的情形。
黃仲宏觀察,日后中國將著重發展國產的機器人關鍵零組件,譬如輕量微型化減速機、力回饋控制器、多工協調模組等;并且加強人機協同、視覺技術與類人手控制,以提升機器人的生產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缺乏關鍵零組件技術與注重人機協同,亦是臺灣業者在機器人領域面臨的挑戰以及正積極強化之方向。黃仲宏認為,臺灣除了可朝上述兩個方面發展外,人工智慧(AI)與機器人系統平臺也是臺灣業者值得關注之處。
據了解,人工智慧眼前以美、日發展較為快速,中國在此領域依舊落后,而臺灣學界已有相當多人工智慧的研究,未來應逐步產業化與商業化。
另外,在智慧工廠內,將有許多機械人與機器手臂,亦須要有一個機器人系統平臺,來提供共同介面,使機器人可互相溝通,這些都將成為臺灣競逐機器人市場的機會。
另一方面,工廠智動化要成功,除了硬體(機器人、設備)革新外,也須善用硬體搜集的資料,從而結合制造執行系統(MES)、巨量資料分析與物聯網技術,來達成智慧管理,讓機器人可以發揮更多價值。
改善資訊孤島新鼎MES助力智慧工廠
系統商新鼎看好工業智動化市場,透過旗下的MES來協助管理智慧工廠。其藉由改進廠房未妥善利用資訊的情況,來提升產能、良率,以及增進工廠應變能力,以因應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的現況。
新鼎新創事業處處長曹永誠表示,不知該如何處理來自各個部門和系統的資料,是目前工廠智慧化的痛處,但也是商機所在。
新鼎系統新創事業處處長曹永誠表示,現今消費者喜歡客制化商品,也希望產品能物美價廉與快速上市,這些時代與環境因素對原本主打產出大量產品的工廠而言,無疑形成挑戰壓力;加上智慧手機和社群網路帶動物聯網興起,以及全球產能過剩、需求減緩影響,工廠也面臨復雜度與競爭度升高等課題。
為了因應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客制化生產,曹永誠認為,要促進工廠智慧化,傳統紙本的管理手法已不適用。有鑒于此,該公司透過MES來匯整各個部門和系統的大量數據,改善過去資訊分散的孤島情形,因為雜散于各處的資訊,未和其他數據匯整而無法發揮綜效,他直言,這是目前發展智慧工廠的難題,也是商機所在之處。
因此,工廠若要智動化,必須藉由機臺連線、數據收集和物聯網等技術,以及透過管理系統,再結合巨量資料分析,才能真正偵測異常之處,進一步智慧管理廠房。
以前后制程的機臺為例,曹永誠解釋,假設前后制程機臺的機差無法匹配,將會疊化機差、造成良率下降,然而,若以鎖定固定機臺生產來解決機差問題,雖可提升良率,但產能會下降,反之亦然。在此兩難的情形下,可透過MES來取得產能/良率的最佳平衡點,藉以達到工廠管理智慧化。
據悉,現階段該公司因系統具有微型化與平價化等特色,已打入化工與化學產業,以及電子業,譬如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印刷電路板(PCB)、封測和表面零件黏著(SMT)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