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日晚,美國芯片巨頭高通(51.85, 2.55, 5.17%)公司周三宣布,已與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小米公司簽署專利許可協議,允許小米使用高通[微博]的專利生產并銷售3G和4G設備。
截至周二收盤,高通股價今年已下跌近三分之一。受此消息推動,其股價周三盤前大漲近6%。
該公司上月表示,在與中國客戶達成新的專利許可協議方面面臨阻礙,一些中國客戶低報收入或直接不再支付專利許可費,許可費收入的下降使得公司三季度凈利潤下滑44%。(羽箭)
2.與酷派沒有談攏 唐劍峰即將加盟三星;
12月2日消息,三星電子今日發布消息,稱原中國移動終端公司副總經理唐劍峰即將加入三星電子,負責三星手機相關業務。此前,一度傳出唐劍鋒將出任酷派集團副總裁一職,負責產品、質量和客服。
據酷派相關人士透露,或許唐劍鋒當時和酷派三星同時談,最終選擇了三星。
公開資料顯示,唐劍峰任職中國移動15年,先后在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產品開發及業務拓展部、中國移動通信終端部產品管理處、中國移動通信終端公司等部門擔任重要職務。據了解,離職前唐劍峰已被確定為中國移動終端公司總經理人選。
唐劍峰曾經帶領團隊將TD-SCDMA做成中國3G手機市場份額最高的技術制式;他掛帥中國移動自主品牌A1手機三個多月銷量過百萬。
此前,三星對手機部門負責人也進行了調整,原主管申宗鈞將讓出智能手機部門的日常運營職責,但仍將擔任三星整個移動部門的負責人,同時集中精力制定長期戰略,Dongjin Koh將接替申宗鈞出任移動通訊業務總裁職位。搜狐科技
3.三星電子商業模式即將迎來大調整;
BI中文站 12月3日報道
三星電子不再單一專注于硬件產品,而是向一家軟件公司過渡。該公司開始這方面的調整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日前更換智能手機負責人的舉措似乎將這一轉變推向了高潮。
很多媒體將這一改變的原因歸于硬件產品銷售不佳。由于來自蘋果高端產品以及中國廠商低端產品的雙重打壓,三星電子近期的日子并不好過。
不過,一些分析師認為媒體的這一判斷存在問題。
市場研究機構IDC的分析師蘇珊娜?桑托斯(Susana Santos)表示:“我認為三星電子目前的情況非常好。即使面臨挑戰,但因為市場在增長,該公司的處境也不會差。”
2015年初對于三星電子而言頗為艱難,連續兩個季度的營收出現下滑,但在第三季度,也就是Galaxy S6發售后的第一個季度,其業績出現積極跡象,利潤增長至64億美元。而使用雙側曲面屏的Galaxy S6 Edge因獨特外形也成為一款熱銷的產品。
桑托斯表示:“在Android手機陣營,雖然三星電子像HTC和索尼公司一樣遭受業績下滑,但其能夠保持市場份額。”
彭博社則表示,三星電子新晉負責手機業務的總裁高東真(Koh Dong Jin)將帶來全新的關注點,其將把該公司移動部門從創造全部營收的硬件業務轉移至軟件,例如移動支付。
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分析師羅伯塔?科扎(Roberta Cozza)認為:“三星電子已經成為了全球移動設備的大佬之一,但是他們需要可持續性的差異化,并賦予設備特有的價值,而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只能向軟件和服務轉變。”
投 資機構HMC Investment Securities駐首爾分析師格雷格?盧(Greg Roh)表示:“基于高東真的職業背景,表明三星電子將更加專注軟件而非硬件。這種改變也表明,單一的硬件產品更新不能為增長注入動力。新的領導將嘗試大 幅提升軟件實力和培養新的創新點。”
與三星電子相比,蘋果已經不再單一依靠硬件,其所提供的產品目前呈現多元化,例如新的iPhone升級計劃, 用戶每月最低支付32美元(約204元人民幣),就可以享受每年免費更換一部無鎖版新iPhone。此外,消費者還可以享受手機支付功能Apple Pay以及類似Spotify的流媒體音樂服務Apple Music。
高盛的分析師認為,這一細微的調整可以幫助蘋果每月輕輕松松增加76億美元的收入。這也是三星電子想要得到的結果。
高東真此前則負責Samsung Pay的研發。在他的領導下,三星電子可能推出更好的軟件產品,而且大部分都會以會員的方式推出,這將使得每臺設備都能創造營收。
目前,蘋果已經從每部iPhone上賺得約200美元。此外,App Store、iTunes以及Apple Pay等其他產品也為蘋果帶來收益。在2015年第四財季,蘋果的軟件和服務部門為公司創造了破紀錄的50億美元營收。
桑托斯表示:“三星電子的最大威脅當然是來自低端產品的競爭,一些本土品牌已經成功進入當地市場。” 桑托斯稱,三星電子將在2016年離開這些市場,降低公司暴露在這些風險之下的幾率。
科扎表示:“向軟件轉移是必要的,但也存在挑戰,三星電子將需要更多的資源和專業技術投入到這一領域,而一個真正的轉型戰略將能夠提升軟件的性能,并將用戶體驗切實置于他們工作的中心。”
三星電子的未來之路充滿艱辛,但該公司的新重點則是要通過設備創造收入,而任命高東真表明其有意進行改變,即使出現批評之聲也在所不惜。(李路)
4.樂視稱11月售出100萬臺手機;
網易科技訊 12月2日消息,樂視移動今日宣布,11月份手機單月銷量超100萬臺。其中,樂1s銷量為78萬臺,樂1 Pro 和樂Max銷量在10萬臺左右。
據了解,在今年4月14日發布三款樂視手機后,樂視10月又發布樂1s。據樂視方面公布的數據,11月4日首發當日,樂1s“現貨+預售”一小時銷量破55萬臺。
對于當前樂視手機取得的成績,樂視移動總裁馮幸告訴網易科技,樂視并不是單純靠虧錢換銷量。在他看來,“樂視移動是移動業務,不是手機業務,不是樂視的硬件業務”,硬件是虧損了,可有不少服務型的收入,這些服務型的收入是從生態進行補貼的。
馮 幸同時認為,手機行業也依舊存在不少創新機會,“這種創新可能是基礎硬件技術創新,也可能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樂視的生態便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所以他強 調,手機廠商要不就好好補技術,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要么就擁有完整生態,擁有這兩大資源的人,都可以在手機行業活得好,這兩頭不靠,就會挺難受。
對于樂視手機當前存在的供應鏈難題,馮幸表示,由于產量跟不上,部分渠道樂1S甚至被加價500元以上。但大于500的溢價不會太長,也不符合規律,況且樂視的供應鏈本身已經在爬坡階段,降到理性價位只是時間問題。
談 及明年的銷量目標,馮幸宣稱,明年保底的目標是破千萬,但這個目標還是意味著市場份額不高。只是,值得欣慰的是,樂視這種互聯網企業的銷量含金量和傳統企 業不盡相同,“傳統廠商賣一臺手機,就是一臺硬件,然后這個用戶就跟我再見了;在樂視這兒賣一臺手機,雖然是一臺硬件,但是獲取了一個互聯網的活躍用戶, 這就是樂視的用戶。”(李儒超)
5.傳奇虎360接近達成最終私有化協議;
本報記者 汪傳鴻 北京報道
12月2日,有消息稱,以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為首的投資財團,正接近與奇虎360達成最終的私有化協議。協議內容有可能是,投資方計劃以每股約77美元的價格收購奇虎360,交易總額或達到90億美元。
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第一時間向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求證,對方回應稱目前關于其私有化進程“沒有具體細節可供披露”。
今 年6月17日,奇虎360公司曾宣布董事會接到了一份來自董事長兼CEO周鴻祎、中信證券、紅杉資本在內的多家投資者不具約束力的私有化要約,每股美國存 托股票(ADS)報價77美元。但由于該要約是非約束性要約,周鴻祎牽頭的投資者集團可以修改要約條款,或撤銷該要約。
上述消息稱,奇虎360最終的私有化協議有望于未來數周內達成,交易所需資金將大部分來自國內投資者集團。若該協議達成,這將成為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中最大規模的私有化交易。
奇虎360將回歸A股?
事實上,即便私有化達成,在時間成本方面仍面臨后期波折。以分眾傳媒為例,從提出私有化要約到完成私有化,耗時近十個月。從正式退市到選擇借殼,也相隔了近兩年。而巨人網絡是在今年十月末宣布確定借殼公司,距離正式退市同樣過去了一年多。
“退市時間節奏取決于三個主要環節:收購財團組成、私有化方案確定和股東大會批準,其他大部分流程則屬于事務性工作,擁有標準的時間點。”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VIE(可變利益實體)拆除難點包括第三方基金定價、原投資機構是否接盤、籌集美元資金等,牽涉的環節頗為復雜。”一位熟悉私有化的分析人士告訴記者,私有化核心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收購老股和注銷公司;二是梳理新的股權結構。
而私有化完成,重歸國內市場后,奇虎360是選擇在A股上市,還是在創業板或是未來的戰略新興板上市,是一個更為長遠的疑問。
之前,業內傳聞,奇虎360聘請了中國財富管理公司,協助其私有化交易融資,并計劃在私有化交易完成后不久,重新在國內A股上市。屆時,奇虎360很有可能通過反向并購的方式實現上市,以在國內A股市場獲得更高估值。奇虎360方面對此傳聞不予回應。
“對謀求私有化的中概股來說,公司股權分散是一個風險。但從目前奇虎360的創始團隊仍持有的20%左右股權來看,類似的困擾并未出現。”36kr研究院分析師王亞謙告訴記者,無論奇虎360選擇主板還是創業板,均是國內成熟的二級資本市場,它或將引領互聯網安全概念股。
“最適合回歸的無疑是被低估的企業。”王亞謙說,一類以游戲公司為代表,例如巨人網絡和完美世界,還有一類則是第一波互聯網公司上市浪潮中的代表企業,比如門戶網站,因為不屬于當下的“時髦”概念而被低估。
回歸之路并非坦途
目 前,在各大投資交流平臺上,持有奇虎360股票的投資者正在觀望,何時是將股票出手的最佳時間點。“從48美元每股到現在的70美元每股,夠了。”一位準 備賣出奇虎360股票的投資者稱,他對當前的收益滿足。也有投資者認為,目前奇虎360的股價距離最終私有化價格仍有約7美元的上浮空間,值得等待。
但對于當前眾多試圖私有化的中概股來說,投資者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是私有化失敗加上公司業績不理想,將有可能導致最終投資虧損。不過,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從已有的中概股私有化經歷來看,奇虎360退市失敗的可能性不大。
事 實上,現在想退市的中概股們最關注的是,國內二級資本市場的走向。之前,受國內資本市場的走勢影響,奇虎360股價自7月初以來,從每股60美元逐漸下 行。今年9月,奇虎360股價曾一度下探至42.21美元每股,直至重啟IPO等國內資本市場利好消息傳來,奇虎360股價才重新恢復生機。
對于選擇在年初宣布著手私有化的中概股來說,年中以來國內資本市場的低迷,讓其煩惱不已。是選擇忍受市值被低估,還是回到走勢并不明朗的國內市場?像奇虎360這樣謀求私有化的中概股曾頗為糾結。
一般而言,企業私有化時至少要有和當時企業股價相比15%-20%以上的溢價。此外,部分股東出于利益考慮,可能會提出更高的報價要求,屬于私有化過程中的雙方博弈。而謀求私有化的企業,需要說服大部分股東。
另一種極端情況是,若中小股東對最終的私有化價格不滿,可能會在美國法院提起訴訟,類似事件無疑將拖慢公司的私有化進程。21世紀經濟報道
6.電商被戴“緊箍咒”:賣山寨貨可面臨重罰
本報記者 陶力 上海報道
互聯網網絡平臺正在受到越來越嚴苛的監管。12月2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的專利法修訂草案規定,網絡服務商若提供者知道其網絡用戶侵犯專利或者假冒專利,未及時采取刪除、屏蔽、斷開侵權產品鏈接等措施的,與該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該草案還明確,對故意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法院可以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規模、損害后果等因素,判處確定數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賠償數額,最高可判定500萬元賠償款。
由于電商售假、侵犯品牌專利的事件屢禁不絕,這一消息受到了網友的廣泛熱議。不過,該草案還處于意見征集階段,距離真正實施還有很長時間。
知名IT與知識產權律師趙占領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項規定針對的主要是平臺型互聯網公司,如淘寶、天貓、京東非自營業務等。它限定的是侵犯專利權的產品,覆蓋和影響范圍有限。比如最常見的網店出售假冒商品行為,它侵犯的是品牌商標權,而不是專利權。
趙占領認為,主管部門還需要推出相應的司法解釋,否則很難對侵權行為形成統一的判斷標準。“這項法規的推出對于違規行為肯定有一定的震懾作用,但是相應的維權流程還應該簡化,本身用戶對專利侵權的行為就難有專業的評定。”
事 實也的確如此。不僅用戶對于網站五花八門的信息很難辨其真假,容易被誘導購買,電商平臺自身也面臨著管理難題。洋碼頭相關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采訪時說:“一直以來,我們對賣家的管理都有十分明確的規定和條例,對此也不會放松。但是,對于侵犯專利這一行為,還需要加強判斷,提高專業能力。監管部 門加強監管也有助于凈化電商行業。”
今年雙十一,天貓創下912億元銷售額的歷史記錄。隨后,央視便曝光了包含淘寶在內等電商平臺的虛假“刷單”行為,業界猜測,這或許暗示監管部門對電商平臺將進行嚴苛整頓。
目前電商領域監管,主要集中在保護消費者權益和電商賣家合法經營兩方面,對于電商平臺的監管,以及完善電商與平臺賣家的關系,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此 前,國家工商總局發布《關于加強和規范網絡交易商品質量抽查檢驗的意見》規定,第三方交易平臺經營者所在地的省級工商部門負責組織對平臺銷售的商品進行抽 檢。對消費者因商品質量問題要求賠償,第三方交易平臺經營者不能提供網絡商品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要承擔賠償責任。這意味著,消費者 網購商品的維權不再僅僅局限于賣家,而是由平臺負連帶責任。
趙占領認為,國務院法制辦公布的專利法修訂草案真正實施還需要經過反復認證,但加強對電商平臺的監管刻不容緩,這肯定是監管部門下一階段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