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清華紫光集團與TCL宣布將合作打造規模達人民幣100億元的產業購并基金。雙方在發布會上共同表示,將充分利用彼此在產業的影響力,以及投資經驗和在海內外的優勢,共同打造產業投資平臺,以促進大陸整體半導體和消費電子產業轉型升級。
據報導,該基金將把投資重點放在紫光和TCL集團所在產業的上下游以及相關產業,包含TMT、工業4.0(Indusrty 4.0)、中國制造2025以及互聯網+相關領域的直接投資以及購并等擴張策略,以整合上下游資源、強化產業鏈布局。
借由TCL在個人消費電子的滲透力、品牌力、銷售通路、產品技術,以及紫光在半導體和晶片技術上的優勢,可望更好的互補。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進一步 指出,2015年初時TCL將集團原先涉及的產業和業務結構調整為7個業務版塊、3個服務業務版塊、1個創投集團和投資業務群,而與紫光合力禁設產業購并 基金,就是在創投部分的實踐。
過去企業在投資和創投部分通常有兩種形式,其一是設立創投基金讓其余投資人參與,其二則是直接對產業上下游的相關產業直接投資,而此次TCL與紫光設立的基金規模較以往更大,但投資形式也不宜過于復雜,因此需借助紫光豐富的投資經驗,和對基金實際運作的方向。
李東生指出,成立后的產業基金將放眼全球,執行購并投資,現階段會以自身產業鏈垂直整合為主,集中資源,不同于一般較小規模的創投,除了投注資本外,也會致力以兩大集團的實力整合購并對象的公司,將對象整合納入成為整體產業生態的一部分。
2016年預料仍會是較為艱難的一年,大陸不少企業在年初戰略宣布上紛紛提及將強化自身實力,并在資本市場取得突破。而TCL選擇與紫光攜手建立產業基金,也引發是否在經營上遭遇逆風的猜測。
李東生回應,2016年各個機構發布的企業信心指數的確是歷年來最低的一次,不過實際上大陸產業有共同的看法:挑戰的確存在,環境也不能動搖,但企業自身是能夠調整的,2016年的淘汰賽中,關鍵將是如何在過程中調整自己;大環境不佳是共同的現實,而借由產業購并基金,將能夠尋得更多機會。
趙偉國也表示,購并對于企業自身的發展并不一定有直接關系,產業購并實際上風險很高,約有7成會以失敗收場,關鍵是必須思考透徹,選擇良好的、具有優良產品和專利的標的。
而對于與TCL的合作,趙偉國指出,產業購并是一個趨勢,近年來產業持續建立生態,借由資本上、業務上的合作,達到強強聯合,逐漸形成關系圈,未來若無法成功融入關系圈,恐怕難以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