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過去的10至15年,是消費互聯網的黃金年代,誕生了BAT等互聯網巨頭,那么時至今日,風口正逐漸轉向產業互聯網?;ヂ摼W在改造完消費服務業以后,正緩慢而堅定地來到了工業領域,以“工業4.0”之名,掀起了再造工業的革命。
中國制造業的挑戰和機遇
勞動力人口減少的直接影響是用工成本的上升,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導致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迅速下降。許多跨國公司將工廠搬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但是,由于物價帶動人工費用上漲,智能手機和便攜式計算機等電子產品的代工企業為尋求廉價勞動力,已開始加速進行工廠轉移。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企業富士康于1988年進駐廣東深圳,隨后為了尋找勞動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地區,應對勞動力資源緊張,逐漸將工廠向中西部遷移,以降低用工成本。這些中西部地區包括山西太原(2003年)、重慶(2009年)、四川成都(2010)、河南鄭州(2010年)、貴州貴陽(2013年)等。
危機是威脅也是機會。新一輪工業革命將徹底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改變國家間的比較優勢,進而重塑各國產業競爭力和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新一輪工業革命將深刻影響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和進程,對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而言這意味著巨大的挑戰和同樣巨大的機遇。與美國、德國、日本等世界制造強國相比,我國工業大而不強,結構層次偏低,發展方式粗放,大部分制造企業的信息化程度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快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轉型。
“工業4.0”是一個發展的概念,《中國制造2025》也弱化了以往規劃中為期5年的時間限制,規劃年限擴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長期規劃,主要圍繞我國工業有待加強的領域進行強化。以前,我國制造業技術含量不高,一直處于國際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環節。
在工信部的積極推動下,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為制造業的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毫無疑問,新一輪工業革命將更快速地帶動兩化深度融合:信息技術向制造業的全面嵌入,將顛覆傳統的生產流程、生產模式和管理方式;生產制造過程與業務管理系統的深度集成,將實現對生產要素高度靈活的配置,實現大規模定制化生產。這一切都將有力地推動傳統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制造企業的兩化融合之路,離不開軟件企業的幫助。
易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一直是兩化融合領域切實的實踐者。易往信息有多年信息化規劃和實施的經驗,對制造企業生產和實施過程中的技術和數據進行跟蹤、提取和反饋,彌補計劃層和實施層中間的空白,使生產流程形成閉環,全面輔助管理人員的工作和規劃。從生產計劃開始,易往信息的解決方案就計算規劃著整個生產流程,從計劃、采購、原料、運輸、生產等全方位無死角的監控著每一個數據,讓設備與設備對話,這與信息物理系統CPS的理念不謀而合,是“工業4.0”落地的可靠選擇。
企業界沒有永恒的神話,只有適者生存的法則。面對當下全球化的態勢,企業勢必不斷地學習和理念更新,才能在變化劇烈、快速的環境中超越對手,持續領先。我們制造企業應注重企業信息化的建立,建立適合當前國內形勢的高效信息平臺。同時,企業應保持創新的“常態化”,不斷在產品、技術、市場、流程乃至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進而提升企業經營的敏捷性,快速響應環境變化,最終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浪潮沖擊、技術變革加快和商業環境更加不確定的時代中生存和發展。
工業智能化將成大勢所趨
智能產品將極大地延伸制造業企業的價值鏈,以智能產品為入口,以互聯網為平臺,將為制造業企業延伸、拓展高價值服務提供廣闊的空間。”近日,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公益研究成果暨“機工智庫”成立與首次春季發布會在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發展規劃處處長姚珺認為,“發展智能化指標,形成新的技術體系,是我們彎道超車的一個重要機遇?!?/p>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院長王文斌認為,對我國自動化發展問題的研究,以及對智能制造輿情的監測分析顯示:當前階段我國要發展智能制造,首先要大力開展自動化補課運動,只有大多數工業企業在生產、庫存、管理、決策等方面信息化自動化達到一定水平,工業4.0才有實現的產業基礎。
“然而根據課題組的研究,當前,中國工業自動化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睆堁嘀赋?,從兩個指標來看,根據世界機器人統計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地區的工業機器人滲透率不到日本的1/15,只是美國和臺灣地區的1/6,甚至比一些東南亞國家的滲透率還要低。而對于設備的數控化率,“我們根據一些權威機構的研究數據,中國生產的機床數控化率僅為25%左右,只接近日本1988年的水平?!睆堁嗾f。
“當前,高價值環節正在從制造環節向服務環節轉變,隨著智能制造的廣泛應用,通過服務獲取差異化競爭優勢會成為企業的關鍵戰?!痹谝ΜB看來,“未來的智能生產將實現三個互聯和三個集成。三個互聯包括:信息的互聯、虛實互聯即軟硬件系統的互聯、工廠內外的互聯。三個集成包括:縱向集成,即企業內部生產的各個環節,研發、設計、制造、營銷等各個環節的集成;橫向集成,不光企業內部的各個環節要集成,企業也要跟上下游企業形成集成;端到端的集成,要把用戶納入到生產的每個環節,每一個流程當中用戶都可以參與。比如,海爾的互聯工廠現在就做到用戶下的訂單,產品從上線第一臺機床加工開始,用戶就可以用手機、iPAD通過互聯網去訪問它,了解這款產品每一個加工過程的參數、現在的加工狀態、誰在給你做加工。你在加工的過程中,還可以有限地進行需求的更改。”
工業4.0:智能制造是核心
近幾年,工業4.0概念被媒體熱炒,幾乎成了現代企業全新生產方式的代稱,被寄望為“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觸發器”。什么是工業4.0?
工業1.0是機械化,2.0是電氣化和內燃機,3.0是自動化和信息化加精益化,4.0是智能制造。2011年,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工業4.0概念首次被提及。2013年4月,德國政府正式推出《德國工業4.0戰略》,一個全球性的話題瞬間被引爆,對世界強國來說,這是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
硅谷創客資本CEO趙勝提到,智能制造是“工業4.0”的核心。智能制造實則是一個巨系統:車間里的機器如一部智能手機,通過更新操作系統實現功能升級,通過工業APP實現各種功能即插即用,通過API不斷擴展制造生態系統,所有的機器、產品、零部件、能源、原材料,所有的研發工具、測試驗證平臺、虛擬產品和工廠,所有的產品管理、生產管理、運營管理流程,所有的研發、生產、管理、銷售、員工、各級供應商、銷售商以及成千上萬個客戶,都將是這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基于“云-管-端”的新型復雜制造體系正在形成。
制造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來自于智能工廠的建立和智能生產應用——它的實現有賴于企業內部系統之間水平集成和垂直集成水平的提高。比如,埃爾斯特公司,可以讓產品自己來決定生產工藝,支持極少批量和大批量生產。
同時,更大的效率提升來自于商業模式的轉變——在智能產品離開工廠后,通過互聯網那個連接和大數據分析,將企業的商業模式從產品驅動轉變為數據驅動。比如,凱撒壓縮機,從出售壓縮空氣,實現企業的商業模式變革。
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中,各國都在構建自己的只能制造產業體系,這個體系背后是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產業體系,是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系統的主導權。換一句話說,各國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競爭,是未來全球新工業革命的標準之爭。
工信部表示,2016年,工信部將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趙勝分析,2016年是去產能的一年,“中國制造2025”將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有5個方向各具針對性:
第一,針對生產方式的智能化,在流程制造領域,重點推進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紡織、食品等行業,示范推廣智能工廠或數字礦山運用;在離散制造領域,重點推進機械、汽車、航空、船舶、輕工、家用電器及電子信息等行業;
第二,針對產品的智能化,在以信息技術深度嵌入為代表的智能裝備和產品范圍中,包括高端芯片、新型傳感器、機器人等在內的行業;
第三,針對制造業中的新業態新模式予以智能化,以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開發、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比如,在家用電器、汽車等與消費相關的行業,開展個性化定制;在鋼鐵、食品、稀土等行業開展電子商務及產品信息追溯;
第四,針對管理的智能化。在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上推進智能化管理,從而將信息技術與現代管理理念融入企業管理;
第五,針對服務的智能化。以在線監測、遠程診斷、云服務為代表的智能服務,高效、準確、及時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并實時響應,為產品交付后對產品實現線上線下(O2O)服務,實現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17年前,馬云看到了消費互聯網的發展圖景,成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今天產業互聯網的風口已經來臨,誰將成為下一個馬云,成為下一個BAT?
在趙勝看來,“工業4.0”是一個萬億級以上的市場,未來10年,資本市場會有超過100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而這些公司主要將在以下這些領域爆發:
第一類,智能工廠
智能工廠分為兩類:1、傳統工廠轉型而成的智能工廠,比如沈陽機床、青島紅領;2、創客新辦的智能工廠,如深圳大疆;
第二類,技術解決方案公司
為制造業提供智能工廠、頂層設計、轉型路徑圖、軟硬件一體化設施的“工業4.0”解決方案公司,總集成商。在中國,有400萬傳統制造業企業,未來它們會逐漸的分步驟的轉型成“工業4.0”工廠;
第三類,技術供應商
在中國制造業轉型成“工業4.0”過程當中的九大技術供應商,其中包括工業物聯網、云計算、工業大數據、3D打印、工業機器人、工業網絡安全、知識工作自動化、虛擬現實、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