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蘋果剛剛遭遇13年來的收入首降,市值一夜蒸發400億美元,但暫且不能動搖其行業首座的地位。在和三星冰釋“前嫌”簽下OLED手機顯示屏的大單后,面板行業迅速捕捉到OLED將要稱霸顯示界的信號,加快了OLED的生產布局。
事實上,由于OLED高對比、高色域、高響應速度的顯像優勢,以及超薄、低耗、柔性等得天獨厚的制造優勢,早已被業內視作顛覆LCD的下一代顯示技術。但是由于產業鏈不完善、技術不成熟等限制,OLED并未實現大規模推廣。
韓國:OLED技術獨占鰲頭
目前全球范圍內僅有韓國的兩家面板廠商具備OLED面板量產能力,其中LG Display獨占大尺寸OLED面板量產的技術,三星顯示實現了手機和平板用的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量產。
LG和三星分別在在OLED的大尺寸和中小尺寸面板中形成了行業壟斷:LG壟斷著70~80%的OLED顯示面板專利,其WRGBOLED技術主要應用于高端電視,2015年,LGDisplay的OLED電視面板的銷量約為40萬片,今年目標售出100萬臺。三星則屬于另一技術流派——RGBOLED,三星擁有小型OLED顯示面板的部分專利技術,在全球智能手機有機屏市場,三星電子一家占據了95%的份額,隨著Galaxy和iPhone使用OLED屏的計劃確定,OLED將成為智能手機屏幕的主流,2016年三星小尺寸OLED面板出貨量將進一步攀升。
全透明和鏡面OLED顯示屏(圖片來自SamMobile)
而近日外媒報道,這兩大顯示巨頭正在展開OLED屏幕的深度競爭:三星電子將會涉足電視有機屏的生產,在3月初的“三星中國論壇”上首次展示了商用的55英寸透明OLED電視,計劃今年三季度在韓國忠清南道的工廠中,增加大尺寸有機屏的生產線,計劃投資將近30億美元;而LG電子將會蠶食三星的優勢,增加手機屏幕的生產,去年LG電子投資了將近15億美元,新增加了一個OLED屏生產線。
今年第一季度,大尺寸面板市場上的“韓國制造”的地位開始遭到挑戰。韓國企業的總體市場占有率為38.8%,大幅落后于中國大陸及臺灣企業總和的47.9%,韓國廠商在數量競爭上已經遭遇困難,開始轉戰到以高附加價值面板為主,OLED是重要突破口。
國內:上下游爭先加碼OLED
三星、LG兩大韓國巨頭不斷加大OLED面板的投入力度,無疑會為OLED的推廣提速。從國內來看,不管是電視廠商還是手機廠商,都已預見了OLED技術的先進性搶先布局。盡管OLED對技術門檻和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要求很高,良品率也有待提高,但2016年中國將迎來OLED的爆發年。
中國OLED顯示產業聯盟秘書長彭健鋒表示,目前中國大陸已經建成和規劃了12條小尺寸的OLED面板線,而大尺寸OLED面板線也已經列入了京東方、華星光電的投資規劃中。在終端應用上,2015年有12款國產品牌的OLED手機投入市場。同時,在去年中國市場55英寸以上的大尺寸OLED電視在售型號數量達到了16款。預計2016年國內OLED電視銷量將達到30萬臺。
30萬的銷量預期還是較為保守,創維表示,2016年創維OLED電視的銷量目標是20萬臺。據悉今年五一,創維將投入5000萬用于OLED電視的推廣,而長虹也將把55英寸2K的OLED電視促銷價降至8888元,呼應3月初康佳互聯網子品牌KKTV的OLED電視價格策略。OLED電視售價的大幅下調,也印證著OLED已經形成大規模正面強攻之勢。
隨著創維、康佳、長虹相繼加入OLED陣營,以及越來越多OLED智能終端產品的出現,促使越來越多的面板生產商加快OLED生產線的建設,目前技術水平、量產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提升。除12條已經建成的小尺寸OLED面板線,國產大屏OLED面板也將于今年開始推出。據悉,京東方今年下半年可實現55英寸OLED電視面板的供應,而華星光電正在攻關印刷顯示技術,若是成功未來OLED成本將大幅降低。
日本:后知后覺難回天
雖然技術落后,但國內企業對于OLED顯示技術的靈敏嗅覺,正在不斷縮減與韓國面板企業的差距。此時,受到中韓雙面夾擊的日本面板廠商是否還有機會?
現在日本面板制造商明顯處于劣勢,近幾年來,日本面板制造商的策略是專注于高品質液晶顯示器來擴大他們中小尺寸面板的市場份額,蘋果公司對OLED的態度轉變才刺激他們加強在OLED面板的布局。
為了追趕韓國公司三星、LG在OLED上的優勢,日本顯示公司(JDI)也已經購買了OLED面板生產線的設備,增加了對OLED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并且其在石川縣的一個試驗生產線將要建成,計劃在2018年開始投產。然而目前JDI尚未有OLED面板的量產實績,仍屬于研發階段:其石川工廠的4.5代線僅擁有一月4000片的產能,處于研發階段的的茂源曲面OLED面板生產線最早在2017年一季度方可啟用,并且產能規模都遠低于三星、LGD,想要追趕已大幅領先跑在前頭的韓國廠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素有“液晶面板之父”之稱的夏普,在日本顯示面板產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近幾年夏普財報每況愈下,屢次陷入巨虧泥淖,終于在今年三月被鴻海斥巨資收購。OLED面板被鴻海定位為夏普重建的支柱,投資2000億日元到OLED面板上,期望藉由大規模投資追趕三星等韓國廠商。鴻海和夏普計劃2018年實現OLED量產,但鴻海與夏普皆無OLED面板的實際量產經驗,并且營運危機導致夏普內部精通OLED的技術人員流失,因此“OLED量產技術的研發難度很高”,分析師認為其OLED面板量產時期可能會落在2020年以后。
在去往面板廠商春天的路上,日本面板廠商似乎搭上了一趟末班車,何時實現OLED面板的量產非常關鍵。在韓國廠商領跑的OLED面板領域,中國面板產業上下游協同作戰奮起直追,在最短時間內建立OLED大規模生產線是日本面板最后的機會。盡管還有很多人不愿意接受這個事實,但是顯示產業OLED的時代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