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成為get="_blank">工業互聯網全球最大的一個多維度試驗床。昨天,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寬帶技術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國際互聯網聯盟和美國通用(GE)全球研發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致力于建設工業互聯網中國生態圈,為中國產業升級的艱巨挑戰創造更多可能。
現在的互聯網連接的是人與人,而工業互聯網則將機器和人連接起來,產生的知識與信息量,將成百萬倍增長。工業互聯網聯盟創始人約瑟夫·薩爾沃 說,在未來10-20年,它可能為人類社會帶來十萬億、百萬億美元的經濟增量———每個行業、每個企業,都將探索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其中尋找新的價值, “工業互聯網聯盟所做的,是搭建起一個基礎框架,比如數據傳輸、識別、交換等標準,確保來自各方的信息可以順暢地連接在一起。”
上海測試床是國內第一個基于工業互聯網聯盟框架的中美大型綜合性技術合作項目。“工業互聯網是一種生態系統,而上海是最合適的試驗基地。”薩爾 沃說,經濟轉型、尋找新的增長點,是全球所有經濟體的共同需求,比起很多城市,上海已做好了向工業互聯網轉型的準備,它有良好的城市管理、制造業基礎、高 質量的醫療,以及國際合作的思維習慣,
“先從上海開始,其價值會很快傳播到全國、全世界”。
上海寬帶技術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毅介紹,根據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各方將在中國和美國之間開展首個基于跨太平洋光纖的大規模數據傳輸的試 驗,并建立各種數據庫,以驗證工業互聯網應用所可能碰到的各種問題。“比如說,大范圍全球協同制造將會成為工業互聯網時代的常態,也就是說,在全球調度資 源,來完成一種產品的制造。”他說,其數據傳輸之復雜超乎想象,探索可行模式、解決出現的問題,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行業協會各方力量的參 與。
目前,上海將先推進環太平洋文化溯源、醫療影像大數據分析、智能制造示范、智慧城市四個具體項目。雖然每個領域相隔較遠,但在薩爾沃看來,其背 后的技術有共通之處。他舉例,GE曾研發出一項技術,用來提取文物中的DNA,為的是尋找人類發展歷史的線索,結果后來被警方用到了案件偵探上,“工業互聯網將人類智慧與機器互聯,從健康、航空到交通等各個領域,一項技術所能帶來的回報,可能比現在多出百倍。”
安全、有效、可信賴的信息交互將是實現工業互聯網的必備條件。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長封松林說,任何一個項目的實現,都是各學科技術的高度融合,而這正是高研院的長項。據悉,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示范兩個項目將落戶在臨港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