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新聞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3D打印技術(又稱增材制造)在醫療領域的發展。例如科學家們正在探索使用3D打印技術制造微型機器人,在人體內輸送藥物;打印包含毛囊和汗腺的人造皮膚用于移植;甚至用活體細胞為材料,打印人類的各個器官。
更令人興奮的是,很多技術不再是設想,而是已經得到了實際應用。中國一家醫院為一位在工作中受傷的男性完成3D打印肘關節移植。威爾士外科醫生使用3D打印機修復了一位患者的面部骨骼。美國一家醫院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支架,撐開嬰兒堵塞的呼吸道。
實際上,3D打印早已在健康領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其中典型的例子是牙科,如今每天有超過19,000件牙冠和牙橋通過3D打印技術制造。每年3D打印機制造的牙齒矯正器達到1,700萬個。3D打印給聽力醫學更是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美國90%的定制型助聽器通過3D打印制造。
《沃勒斯報告2014》顯示,在全球提供3D打印設備、材料和服務的公司中,14%的收入來自于醫療領域。此外,3D成像、掃描、設計和造模等輔助服務也在快速發展,形成一個完整的3D打印生態系統。
3D打印為何能在醫療領域大行其道?
首先很多疾病和傷痛都源于生物力學問題,比如骨折、關節老化以及脊椎錯位變形等。過去這類問題很難治愈,原因在于每個人的生理構造都獨一無二,標準統一的外部裝置無法解決每個人的問題。3D打印出來的產品則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完全符合每個人的身體構造,此外它還大大降低了定制化的成本,讓大規模定制化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成為可能。
其次,一些結構靈活、半固定或可被人體吸收的人工構造,比如關鍵器官的瓣膜、血管等,難以通過傳統的方法制造出來。而3D打印技術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最后,3D打印繞開了復雜的基礎設施和物流問題。只要將設計好的圖樣發送到打印終端,3D打印機就能在離醫院較近的距離內進行生產。這對物流渠道不發達的新興市場,以及處在邊遠地區的人群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福音。
盡管3D打印應用的益處頗多、前景廣闊,但它仍面臨著很多不確定性和風險,未來它將改變整個醫療市場的格局,還是僅活躍于小范圍利基市場呢?
通過分析,我們認為3D打印醫療產品的市場收入將在2020年達到50億美元的規模。而目前3D打印的“殺手級應用”——那些能吸引醫療人員拋棄舊技術,并且傳統方法無法企及的產品——還寥寥無幾。目前唯一能稱得上殺手級應用的就是口腔校正器,未來它將成為3D打印市場的主要增長領域。如果沒有其他殺手級應用的出現,那么3D打印產品在短期內的發展規模有限。
然而在5-10年的中長期內,我們認為口腔科產品,例如填充材料、細胞培養物和軟組織產品將獲得不可小視的市場份額。由于生物醫療公司在這方面積極地投入到產品研發和快速成型,3D打印產品可能在長期獲得非常迅速的發展,尤其是細胞組織工程、藥物學創新和微流體芯片等產品的市場應用。
未來孕育在平臺中
盡管3D打印被視為一種快速原型的創新工具,但實際上這項技術的最大潛力蘊藏在工業終端產品中。今天幾家設備制造商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Stratasys和3D Systems這兩家就占據了市場75%的份額,此外市場中還有35家左右的小型企業。目前這些企業的商業模式主要集中在銷售打印機、打印材料和提供服務。未來那些建立平臺,吸引其他公司共同打造3D打印生態系統的企業才能獲得真正的競爭優勢。
顯然投資者和企業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對2011年以后獲得投資的約200家企業進行了分析,發現其中大部分投資流向了與打印過程相鄰的領域,包括設計服務、軟件方案、3D成像和掃描等。與蘋果和谷歌建立強大的移動應用平臺一樣,如果3D打印企業能建立起完善的技術平臺和統一的技術標準,將設計、成像服務提供者、硬件和應用開發商聚攏到一起,它們才能占據市場的統治地位。未來掌握在平臺提供者而非設備制造商手中。
應用的障礙
與任何新興技術一樣,3D打印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也面臨著幾個基本的障礙。首先是材料科學的限制。目前在生物醫學領域,3D打印使用的材料選擇有限,主要有高性能聚合物、金屬和生物墨水(包含活體細胞)三種。這主要受限于我們對3D打印過程給材料和產品特性帶來的影響和變化還知之甚少。例如打印過程是否會導致材料發生變異?人體對3D打印材料有何反應?企業應遵循什么樣的材料標準?我們目前還無法完全回答這些問題。然而隨著企業加強對打印流程的監測,政府和行業標準出臺,材料數據庫的建立,以及臨床實驗數據的累積,3D打印的材料技術也會趕上傳統制造的水平。
3D打印機和原材料較高的成本也會為應用帶來一定阻力。目前工業級3D打印機一般售價在幾十萬美元,高端打印系統售價高達200萬美元。此外,打印材料的售價也不菲,例如一般生產流程所用聚合物的成本為2-3美元/千克。而3D打印使用的聚合物售價每千克高達數百美元。隨著新材料的不斷引入以及制造規模的擴大,3D打印的成本有望持續降低。
目前醫療人員、保險提供商和患者大多對3D打印技術持觀望態度,他們期待看到3D打印產品性能大幅超越現有產品。例如,人們對定制植入物的價值還爭論不休,由于大部分廠家可以提供不同尺寸的產品,這種半定制服務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患者的需求。但隨著3D打印技術在更廣闊的范圍內證明自己的價值,消費者的態度也許會快速轉變。
醫療企業如何迎接3D打印?
醫療企業應如何迎接3D打印技術的發展和顛覆趨勢?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步驟可以幫助企業從3D打印大潮中捕捉更大的價值。
做好戰略預測。企業需要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景(2020、2025和2030)進行戰略性預測,準備應對3D打印技術對企業產品和商業模式帶來的沖擊(見下圖)。我們認為,3D打印產品的發展將保持較為穩定的速度,然而殺手級應用的出現會引領一波爆發式的增長。類似的情景曾在牙齒矯正器市場上演,3D打印產品讓醫生快速拋棄了傳統的金屬矯正器。做好戰略預測能讓企業對意料之外的顛覆做好準備,辨認應用的障礙,并快速采取應對措施。
系統性地評估應用價值。企業應拓寬思路,仔細評估如何利用3D打印技術提升療效,加速治療和康復過程,或滿足之前無法滿足的患者需求。同時他們應對產品和供應鏈進行分析,計算3D打印在材料節省、勞動力和模具等方面帶來的成本節約。
開始試驗。企業不妨投資一臺3D打印機,看看它如何改善產品的設計流程。新的工具能激發人們以不同方式進行思考。在設計流程中,企業應大膽設想那些傳統制造業無法完成的創新方案。
考慮進行并購或戰略合作。時刻關注創新領域,評估商業創新在技術上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它們進入市場的潛力。值得注意的是,企業進行并購和結成戰略合作伙伴的機會窗口正在不斷縮小,領先的企業已經在這一領域投入重金。例如,化妝品公司歐萊雅就與Organovo合作,開發3D打印的皮膚組織。而強生公司正在與Tissue Regeneration System公司合作,研發定制化的、可被人體吸收的骨骼植入物。要投入3D打印領域,企業現在就要開始著手能力建設和籌集資本。
制定戰略。根據企業不同的商業模式,3D打印預示著機會,也隱藏著危機。醫療技術產品從概念到產品的發展周期一般需要3-5年,而要建立一個強大的3D打印平臺可能需要15年的時間。要保持競爭力,明智的企業現在就需要展開行動。
隨著3D打印技術加速發展,它將在制造領域獲得一席之地。而醫療企業有機會制造出人們前所未見的產品。3D打印技術有潛力在供應鏈、人工和物流等領域為企業削減成本。更重要的是,它能大幅提升產品的治療效果以及患者可獲得性。具有先見之明的企業已經開始行動,準備設計制造出突破性的產品。企業今天的行動,會決定它們未來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