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4.0”戰略旨在將信息通信技術同傳統制造技術進行深度結合,將對制造業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德國“工業4.0”概念自從提出以來,在短短幾年時間內經過討論和實踐檢驗,實施路徑日漸明晰。
“工業4.0”從概念到現實
“工業4.0”概念的提出同德國“工業科學研究聯盟(Industry-ScienceResearchAlliance)”有密不可分的關系。2006年,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發起成立“工業科學研究聯盟”,旨在推動科學同工業的結合。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信息顯示,2011年1月,“工業科學研究聯盟”正式發起動議,將“工業4.0”作為德國政府“未來項目”。后來,“工業4.0”成為德國政府2020年高科技戰略行動計劃中10大未來項目之一。
在2011年4月的漢諾威工博會上,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沃爾夫岡·瓦爾斯特爾在開幕儀式致辭中談到高收入國家的企業如何面對全球競爭的時候表示,企業應該準備好迎接由互聯網帶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的概念從此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并引發持續熱議。
同前三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工業4.0”作為一個概念是先于事實發生的。因此,過去幾年來人們對于這一概念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盡管討論在繼續,德國政府、科研院所和企業卻并沒有停止“工業4.0”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為推進“工業4.0”項目,德國信息技術、電信和新媒體協會、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和德國電氣電子行業協會于2013年漢諾威工博會上正式成立了德國“工業4.0平臺”,平臺由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加布里爾、教育科研部長約翰娜·萬卡以及來自各個行業、科技界和工會的代表共同領導。
按照“工業4.0平臺”的定義,“工業4.0”代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產品生命周期內全價值鏈的組織和控制的一種新水平。在“工業4.0”條件下,人、物品和系統相互聯接,從而形成有活力的、實時優化、具有自我組織功能、跨企業的價值附加網絡。這種網絡能夠根據成本和資源消耗等不同的標準進行優化。
經過幾年的發展,“工業4.0”所涵蓋的內容在不斷擴充。從近幾年的漢諾威工博會看來,德國企業在“工業4.0”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研發方面進展迅速。在2015年之前,在漢諾威工博會上展商對“工業4.0”大都停留在概念探討層面,在2015年的展會上不少大企業展出了示范性的“工業4.0”生產線,而今年的展會上許多中小企業都展出了自己的“工業4.0”產品和解決方案。
漢諾威工博會展商顧問委員會主席弗里德黑爾姆·洛指出,今年的漢諾威工博會展出了400多個“工業4.0”的實用案例,這標志著“工業4.0”已經實現了最后的突破。
“工業4.0”既是進化也是革命
盡管“工業4.0”是近些年才出現的一個新概念,但早在概念開始之前德國企業就開始進行了“工業4.0”的嘗試。就其本質而言,“工業4.0”是傳統制造技術同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從而使得生產變得更具彈性、更加智能、互聯的程度更高、效率更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業4.0”只是數字化生產的延伸,這也是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將“工業4.0”視作進化的根本原因。
瑞士ABB集團首席執行官史畢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工業4.0”并非憑空出現,而是在數字化時代快速和持續的進化,而ABB集團幾十年前就開始了數字化。與此同時,史畢福認為,“工業4.0”同之前的三次工業革命不同,前三次革命都發生在工廠內部,而“工業4.0”將給全生產的全價值鏈帶來變革,當物、服務和人都相互聯接之后,全價值鏈上的生產率都將得到真正的提高。
雖然“工業4.0”并非是單一技術突破為特征,但是“工業4.0”產品的開發,銷售以及其應用后帶來的影響都具備多種革命性特征。德國博世集團互聯工業創新小組負責人斯特凡·阿斯曼介紹說,在“工業4.0”解決方案的開發過程之中,將IT和機械等不同領域的專家集中在一起相互合作是一個挑戰。博世集團的做法是先成立一個多功能小組,在博世集團互聯工業創新小組中有100多名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大家相互協作。一個機械工程師剛開始可能不能很順暢地同一個軟件工程師交流,但雙方就某些具體的項目展開合作之后,慢慢就能理解對方。
博世集團是“工業4.0”產品和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同時也是應用者。其已經應用“工業4.0”技術的工廠已經顯示出令人鼓舞的效果。
阿斯曼介紹說,博世能向客戶展示其內部測試的具有說服力的數據,比如說應用了“工業4.0”技術之后,物流方面減少了30%的倉儲,物流工作人員的生產提高了10%。在博世的一個規模較大的工廠內,應用了“工業4.0”的能源解決方案之后,每年僅電費就能節約100萬歐元,而“工業4.0”方面的投資一年內就能收回。
在未來競爭中,“工業4.0”技術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阿斯曼說,“在我們看來,這(工業4.0技術)是未來企業必須擁有的技術,那些不愿意認真去研究‘工業4.0’并嘗試使用相關技術的企業未來將面臨很嚴重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