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地球首顆量子科研實驗衛星在酒泉成功發射升空后,中國量子科研再次取得重大突破。近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33所自主研制、基于量子技術的核磁共振陀螺原理樣機獲得成功,使我國在量子傳感領域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之一。這項新技術可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等國家重大需求領域,未來或將重新定義導航技術的發展方向。
同時,量子衛星升空帶來的影響也在持續發酵。9月1日,借開學之機,中科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先導專項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來到北京中關村第一小學開學典禮現場,為青少年帶來了一堂量子科普的“開學第一課”。有專業人士指出,量子技術在相關領域取得的突破,將幫助國家在新世紀高尖端科學技術研發上快人一步,為中國拉平與發達國家間科技水平差距乃至反超做出卓越貢獻,因此在民間引發高度關注,是正常的現象。
而全民熱議之中,量子點顯示技術同樣也是關注度十分高的領域,被譽為跟量子衛星“同軌”的中國未來核心技術方向。據了解,量子點顯示材料作為“有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優秀的發光材料”,被認為是下一代顯示技術發展的核心方向。在科技部近期公布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清單中,“量子點發光顯示關鍵材料和器件研究”就被列入“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重點專項,工信部也宣布量子點打印顯示技術是國家重點發展的關鍵技術。
“雖然所屬領域不同,但是量子衛星和量子點顯示技術對于國家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業內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量子通信技術和量子點顯示技術同屬于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重點關注對象,與新能源汽車、激光制造等前沿技術一道成為國家重點發展項目,顯示出中國對于高新科技的重視。
量子技術作為21世紀科技的核心技術,對多個領域的技術發展帶來的影響可謂是革命性的,量子點顯示技術也是一樣。相對于傳統顯示材料而言,量子點顯示材料突破性地將材料單位由微米級上升到納米級,帶來新的制作工藝,同時還大幅降低功耗及發熱,是未來最具環保潛力的新技術。
由于量子點顯示材料的優越性,對于顯示設備的色域、亮度、對比度等顯示效果也有一個巨大的提升。以TCL QUHD量子點電視為例,據國家廣播電視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泰瑞特)發布的權威報告顯示,QUHD各項產品指標大幅超過普通液晶電視,尤其是色域覆蓋率(DCI-P3)是大數據庫中的最高值、峰值亮度超越行業平均水平77.9%、色彩亮度超越行業平均水平26%,這有力地證明了量子點顯示技術的優越性。
不同于量子衛星的技術驗證及量子核磁共振陀螺的原理樣機,量子點顯示技術在我國發展早、推進快。早在2014年的第54屆德國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IFA)上,TCL就率先推出國內第一款商用量子點電視,榮獲“量子點顯示技術金獎”,開創了中國量子點技術商業化的先河。今年,TCL推出的全新 QUHD量子點電視,更是將液晶電視的顯示效果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這對量子點技術的商業化、民用化都有著巨大的幫助。目前,跟隨TCL的步伐,三星、海信等企業紛紛加入量子點電視陣營,共同推動量子點顯示技術逐步成為未來顯示設備的主流發展方向,并不斷取得進步。
“中國已經找準了未來科技的前進方向,在這條正確的道路上不斷超越競爭對手,成為這個時代發展的中堅力量。”有技術專家對中國未來的科技發展充滿希望。量子技術和量子點顯示技術,都是順應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是下一代技術的標桿,未來勢必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