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學科已經60年,它起源于1956年達特茅斯學院的一次學術會議,由著名的人工智能之父麥卡錫提出。經歷過起起落落,科研人員的堅持和努力,人工智能不再是束縛在實驗室里的玩具。谷歌的alphago與李世石的圍棋大戰,將人工智能以極大的沖擊力帶到大眾面前。
機器給人們的印象是冰冷、沒有感情的。比如在圍棋大戰中,李世石會有焦慮等情緒,但是alphago不會有。機器不會受環境和情緒而影響決策。這其實正是它的一個優勢。比如在日漸火熱的無人駕駛領域,機器不會因為主觀的原因而犯一些基本的操作錯誤。從這一個角度講,無人駕駛是比人類駕駛更具安全特質的。其實只要人工智能技術突破關鍵點,無人駕駛技術將改變我們的未來生活出行方式。設想將來的出行場景,在車里你只需聽聽音樂或者處理一下工作的事情,交通井然有序,所有的交通決策都由不知疲倦、恪守規則的機器來完成。這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目標,為人類服務,提高人類社會的安全和質量。
無人駕駛技術將改變我們未來的出行方式,這一點是無容置疑的。但是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多科學難題需要解決。其實,無人駕駛的思想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出現了,1925年,無線電公司houdinaradio control在一輛汽車上安裝了一個無線電接收設備,通過接受信號,進行編譯,然后通過電動裝置來對車進行基本的操控。當時在紐約進行了實景展示,從百老匯穿過擁擠的人群到達了第五大道。但是這個無人駕駛技術,不是智能的,它還需要人來控制。但是這個事情說明,無人駕駛不是今天才提出的概念,只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它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又給予人們希望,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幻電影片段。谷歌將無人駕駛技術帶入了一個飛躍式發展的階段,它起源于斯坦福大學的實驗室。隨著計算硬件的發展、各種人工智能算法的演進,現在的智能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雖然現在無人駕駛還沒有進入實用階段,但是,相關的一些技術已經在車企當中備受推崇,并且陸續在生產中實現,比如自動泊車、自動巡航等等,這些技術讓人類的駕駛體驗更加良好,也更加安全。如果某一天,相信是不遠的將來,無人駕駛技術通過了一些技術瓶頸和法律約束,投入的實際應用中,將會大大提高人們的出行安全系數和出行體驗。
(圖片來自網絡)
將來無人車就像是現在的手機一樣,成為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必須品。之前有一個概念“車聯網”,是將所有的車進行網絡互聯,在無人駕駛的時代,這個不是必須的。當然如果所有的車能聯合在一起,進行決策和調度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但是當計算能力和算法足夠強大的時候,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就可以完成人類對它的目標設定。
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在我們網上購物、外出就餐的時候,智能算法可以為我們做個性化推薦;在我們打車出行的時候,智能技術已經將離我們最近的出租車調度到我們面前;在我們無聊的時候,我們可以和智能軟件進行聊天;在我們的小區、商場,圖像識別、視頻識別軟件在減少人力成本的同時,保護著我們的安全。
alphago大敗李世石,引起一部分人恐慌,人工智能是否會像科幻電影里那樣超過人類、毀滅人類。技術層面,人工智能技術一定會超過人類,alphago并不是第一例,之前的深藍和沃森等等,都是人工智能技術戰勝人類選手的例子。但在科學本質層面,人工智能技術將被用來更好的為人類服務,創造一個更安全、更便捷的人類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