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醫療技術也在不斷升級換代,“3D打印技術”近年來在醫療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多。
不久前,西安市紅會醫院推出了一項新技術——“3D打印外固定架”技術,可以輕松幫助患者精準復位、固定小腿骨折,并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痛苦、促進骨折愈合。
除此之外,醫生們也在不斷創新自己的診療技術和診療服務,提高患者的就診體驗。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一項“經鼻給藥器”的新發明,可消除注射針劑帶給患者的疼痛,同時也可實現精準給藥。
這些新技術、新發明,都是醫生們在臨床工作中不斷更新醫療技術和診療理念,為提高診療服務所做的努力。
小腿骨折是骨科的常見病,比如有的年輕人運動或發生車禍后,就會發生小腿骨折。
不久前,西安市紅會醫院研發了世界上首例“3D打印外固定架”技術,主要用于小腿骨折后的復位和固定。相比傳統技術,該新技術具有復位精準、操作簡單、愈合時間短等諸多優勢。
傳統方法多依賴醫生經驗
往往難以達到理想復位效果
這項新技術是由西安市紅會醫院中西醫結合骨科副主任醫師喬鋒研發,通過3D打印技術,結合計算機輔助復位技術實現的。
喬鋒介紹說,以前患者不幸發生骨折后,需要依靠醫生的經驗,在X射線的幫助下,對骨折部位進行反復嘗試進行復位,不僅手術時間長,復位效果不確切,而且反復嘗試會造成骨折處新的損傷。有時考慮到患者全身情況、麻醉及手術時間等多種因素,不得不放棄追求良好的復位效果,只能達到“差不多”的復位效果。如果患者為開放性骨折的話,往往需要三次甚至多次手術才能完成最終治療:第一次清創縫合,關閉傷口,用外固定架臨時固定;一周后待傷口穩定了,再行二次手術,去除外固定架,改換內固定;一年后,待骨折愈合后還要進行第三次手術,取出內固定。
“傳統方法的主要缺點是:骨折復位過于依賴醫生的經驗,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有時達不到理想的復位效果,而且手術時間比長,醫生和患者需在X線下進行,長時間“吃射線”,不利于患者和醫護人員健康。”喬鋒說。
3D打印外固定架
復位精確、費用低、無輻射
此次研發的“3D打印外固定架”借助了3D打印技術,具有自動復位的功能。
醫生通過CT掃描患者骨折部位,獲得患者骨折的相關數據,然后通過計算機軟件對CT數據進行處理,最后利用3D打印技術,個性化打印一個適合患者的外固定架。復位固定時,只需要將打印好的外固定架與固定針連接,即可輕松完成骨折的復位與固定,完成操作不超過1分30秒,安裝后患者即可下地行走。
另外,該外固定架可以隨時對骨折斷端的力學環境進行調節,解決了傳統方法固定方式不合理的弊端。
“總體來說,這項新技術具有復位精確、固定合理、不依靠醫生經驗、不擔心X線輻射傷害,手術時間短、患者痛苦少、費用低、骨折愈合快等優勢,真正實現了精準醫療。同時,由于操作簡單,不需要人員培訓,所以基層醫院也可推廣使用。”喬鋒說。
據悉,該技術在世界上尚屬首創。西安市紅會醫院利用該技術已為7例骨折患者實現了骨折復位和固定,均取得了良好療效。同時,有關該項新技術的相關內容已發表SCI論文2篇,獲得1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和多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