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4.0概念已普遍為大家熟知,以及各國在資訊技術與互聯網等服務網路的基礎上愈趨成熟,制造業透過智慧制造技術完成技術領域的自我升級,利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跨界融合,憑藉著先進的智慧制造技術,整合業務流程與價值鏈,重新成為先進的代名詞,誰能優先將資源服務化并重組,誰就能占據智慧制造的主導權。
而近幾年引領風騷帶動消費者購物行為革新的快時尚(Fast Fashion)風潮,也在制造業當中,成為驅動制造業邁向智慧制造的新動能。
其中,身為勞力密集的制鞋業生態,也因世界鞋業大廠的供應鏈轉型,徹底翻轉。因應快時尚消費族群的喜新厭舊,大廠紛紛轉作自動化生產,且合作夥伴名單已非傳統制鞋業,而是曾經生產手機的電子代工大廠或是面板清洗設備的科技公司。
Digitimes去年曾經報導,全球第二大運動品牌大廠愛迪達(Adidas),顛覆以往的生產方式,利用先進技術在德國打造1座Speedfactory快速工廠,希望帶動制造變革。其生產線采用智慧機器人技術,制造產品速度比以往更快,可迅速回應消費者的需求,甚至有余裕追求個人化和客制化等趨勢。
為快時尚產業打造自動化設備與智慧工廠的科技公司創辦人就曾提及,“企業唯有改變商業模式,做到”隨需而制“的生產,才能應付快速的周轉需求。”
從制鞋業的制造革命,臺灣企業可以深思,過去擅長的IcT資訊科技整合能力,如何在這場智慧制造風暴中,不被過往保守經驗局限,跨界突圍?
改變絕不簡單,電子業面臨游戲規則的重構,營運模式與管理思維的轉變,是轉型邁向智慧制造的關鍵。臺灣ERP大廠鼎新電腦,于今年四月推出的“臺灣制造業智慧成熟度調查”中,分別在“管理自動化、設備自動化、工廠智慧化”三個構面瞭解受測企業的智慧化程度等級,其中電子業的受測結果顯示,多數仍處于半自動化占比四十%,自動化占比十三%,智慧化僅占1%。
鼎新智能制造中心蘇斌雄顧問專家受訪時指出,鼎新以三十多年各行各業的輔導經驗,轉化成智慧制造價值服務模式,從“知己”做起,透過“智慧制造成熟度評量”企業可以瞭解本身的狀況,還能比較受測同業及全體的成熟度水準,再經企業策略訪談標定關鍵流程,在流程、設備及資訊系統上進行整合協同規劃,理出明確的智慧制造藍圖與分段實施的步驟。
蘇斌雄強調:“臺灣電子業的優勢仍在,在邁向智慧制造轉型過程中,需融合企業策略議題與經營管理。”先確定管理策略發展藍圖,再踏出實質轉型步驟。
在原有技術上扎根精進乃是客體,以ERP而言,其已經跳脫原本企業資源規劃的框架,不僅要有效串聯的廠外供應鏈和廠內儲運物流,應用于從采購、生產、倉儲到發貨等全作業價值鏈整合外,還要能夠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進行完整串聯,“以”智能“、”互聯“、”管理“等提供營運及產品附加價值,建立大規模個性化與訂制化的智慧制造,達到”隨需而制“境界,才是這場智慧制造跨界游戲中的主體。”
面對如少量多樣等客制化需求、產品創新周期持續壓縮、生產節拍不斷加快,單體設備自動化顯然已不足夠情境下,鼎新從企業營運模式出發,規劃出智慧制造一體化的價值服務,助力企業在進行智慧工廠、智慧生產到智慧互聯的轉化過程中,從硬體設備與原材料、產品等各單位生產資源實現互聯互通,智慧工廠才能真正得以運轉。
智慧制造的未來將更全面,單論資訊化或自動化已經無法全面應對智慧制造這場變局,深度融合換軌轉型才是這場工業4.0智慧制造風暴中,臺灣產業必須落地實踐的課題。誰能掌握契機,誰能擁有突破常規的眼光,誰就能搶占一席之地;對臺灣企業而言,智慧制造可以只是一個愿景話題,也可以是再造產業突圍創新的“智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