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封測龍頭日月光重新獲得大陸IC設計展訊大單,據熟悉封測相關業者透露,主要鎖定通訊相關、手機AP領域,事實上,日月光與展訊已有2~3年時間未曾合作,如今破鏡重圓也讓外界添增想像空間。
半導體封測設備業者表示,觀察全球晶圓代工、IC設計等大廠動向,仍是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大一統局面很難出現,2016、2017年各占山頭態勢持續。對于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來說,英特爾(Intel)趁著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16/14納米先進制程大戰中,暫時落居下風的空隙乘虛而入,英特爾已經開始替展訊打造14納米手機AP,預計10月開始送樣認證。
盡管消息已經在業界傳開,熟悉封測業者表示,日月光則將在睽違2~3年后重新拿到展訊訂單,市場將會重點觀察英特爾在大陸移動通訊芯片領域的布局,而英特爾將以14納米制程替展訊提供14納米FinFET制程手機AP。
熟悉半導體業者指出,日月光是否拿到新制程芯片封測仍是未定之天,不過日月光與展訊重新合作,也讓業界更加注意大陸手機芯片業者的龍爭虎斗,再觀察下游終端市場的品牌戰況,4G手機仍是重要戰場,展訊已經緊抓大陸、東南亞市場。
據大陸工信部于10月31日發布統計資料,大陸4G使用者總數在2016年1~9月已經搶占整體手機使用者的50%,而最新統計顯示大陸手機使用者總數約達13.16億戶,4G用戶總數已達6.86億,約占52.1%。相關業者表示,預估未來2G、3G轉換4G手機的趨勢依舊,而大陸4G手機滲透率,將有機會在今年挑戰60%比重。
熟悉半導體供應鏈業者表示,盡管蘋果(Apple)、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華為等龍頭品牌大廠多力拚自制芯片,交由專業廠商封測的模式,不過,龍頭品牌已經握有高市占率,要再多有成長實屬不易,反而會遭到后起直追的業者挑戰,而今年的Oppo、Vivo殺出血路,2017年Oppo、Vivo出貨表現仍被看好。
半導體相關業者表示,估計2017年,甚至最快2016年末的單季出貨量,Oppo、Vivo就有機會挑戰華為寶座。而事實上,全球手機品牌競爭中,除了龍頭三星、蘋果,大陸品牌的華為、Oppo、Vivo,已經躋身前五強,而小米科技、聯想等,也仍是廣大大陸內需市場中的常勝軍。陸系品牌追求高性價比,曾使臺系IC設計龍頭聯發科技近年來站穩腳步,但展訊在中階、少數高階手機芯片的布局也持續追擊,激進的價格策略使得聯發科也不得不正視其威脅。
而對于后段IC封測廠來說,大陸品牌手機仍是相當被看好的主力市場,包括矽品、日月光等一線大廠、專業測試廠京元電都緊抓廣大商機,海思、展訊等陸系IC設計業者訂單成為要角,封測相關業者認為,即便是手機市場目前還是主力,但臺灣半導體產業界也應該思考在物聯網(IoT)、汽車電子、機器學習世代逐漸進逼的時候,下一步在哪里?大陸相當可能會出現新世代的系統整合者。digitimes
2、北京君正:智能芯片陸續放量 并購豪威未來可期;
北京君正公司發布2016年三季度業績報告
2016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6234.87萬元,同比增長28.17%;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814.53萬元,同比減少78.96%。
智能硬件轉型初見成效,連續三季營收同比增長
公司芯片產品在智能新細分市場進入批量銷售階段,使得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同比實現增長。但由于政府補助降幅較大,導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2016年前三季度,均保持營收同比正增長,且Q2、Q3季度凈利潤實現扭虧。良好態勢Q4季度有望持續,全年業績穩步回升可期。
芯片/平臺/方案三方發力,新興細分智能市場逐漸打開
憑借低功耗高性價比優勢,公司芯片切入智能硬件市場。智能視頻芯片T10已快速實現了量產銷售;基于M200芯片的華米智能手表以超強續航多周成為銷量冠軍;芯片X1000則被JBL、叮咚音箱等采用。針對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物聯網智能家居還推出了各自的硬件平臺。同時與騰訊、阿里等攜手提供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隨著未來需求爆發,芯片產品將逐漸放量。
機遇與挑戰并存
公司通過參投南昌建恩、盛耀微電子等企業,延伸產業鏈。最值得期待的是并購CMOS圖像傳感器(CIS)昔日龍頭廠商美國豪威。2015年全球CIS規模約103億美元。未來五年手機、汽車、安防、工業國防航天等領域對CIS的需求將不斷攀升,CAGR均在10%以上。一旦收購成功,通過整合資源,與現有業務形成協同效應,公司將得以切入上述巨大市場,市值可達百億以上。
3、瑞芯微“一顆芯片”布局全平臺 搶灘物聯網;
C114訊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增長率放緩已成既定事實,全球各半導體芯片公司近來都將物聯網視為下一波半導體風口。據IDC的研究,物聯網市場規模預期在2020年前將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長,達到3.04萬億美元。超萬億的市場空間,作為物聯網連接中樞的芯片,半導體行業爭相布局,搶占制高點的必爭之地。英特爾、高通、Rockchip瑞芯微、聯發科均在物聯網領域投入重注。
物聯網涵蓋智能家居、車聯網、移動醫療、工業互聯網等方方面面,這一市場之大超乎外界想象。從具象的產品線來看,智能家居IPTV/OTT、智能機器人、安防、汽車已成物聯網四大主旋律。整個科技巨頭都已積極布局物聯網領域,力圖在物聯網時代搶占先機。
痛失移動芯片市場的英特爾早在2014年就發布了物聯網平臺,這一平臺涵蓋了可穿戴設備、醫療器械、交通工具與工業機械等。英特爾Brian Krzanich坦承,已錯失智能型手機革命潮,物聯網(IoT)將成下一個大浪潮,未來將積極朝向物聯網與車聯網發展。據英特爾財報顯示,物聯網在過去6個季度的平均營收已約占總營收9%。
數據顯示,高通超過90%的收入都來自于智能手機零部件技術,然而這一領域目前的增長不足2%。物聯網成高通救贖之路上的最大戰略。近日,高通以470億美元的代價,收購荷蘭芯片制造商恩智浦(NXP)。在收下這家全球最大的汽車芯片零售商之后,高通一夜之間成為汽車芯片行業的巨頭。
在全球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嚴重下滑的背景下,聯發科的壓力也與日俱增。據悉,聯發科內部已成為獨立事業部,專注于物聯網芯片研發。未來5年,或將投入2000億新臺幣進軍無人駕駛、人工智能(可作為物聯網核心技術)等領域。
作為中國大陸半導體廠商,Rockchip瑞芯微物聯網布局也已形成規模。我們知道,物聯網有兩種方式打通,一種是芯片平臺,一種是各個協議交互平臺。瑞芯微從最早音頻/視頻MP3/MP4類產品,再到智能產品平板電腦、Chromebook,及至當前物聯網設備,包括家庭智能機器人、智能網關、攝像頭、汽車,針對家庭或企業級應用。已經由傳統單芯片單產品線,蛻變為一顆芯片物聯網全平臺應用,由芯片平臺打通整個物聯網的格局。
這正是物聯網芯片廠商,與傳統芯片廠商最大的不同。
以瑞芯微R3288為例,根據官方資料顯示,可應用于手游掛機服務器、瘦客戶機、教育(包含Chromebook)、廣告機、金融收銀POS機、無人機、機器人、安防(人臉識別、視頻、警務通設備)、智能家居控制、VR、開發工具、工業控制。
同樣,10月瑞芯微在香港展發布的“智慧視覺開發平臺——RK1108,內嵌DSP,具有智能圖像處理等關鍵技術,在嵌入式系統中實現了高能效智能視覺和圖像感知的革命性進化。具備強大的開放性和可編程。通過該芯片平臺打通物聯網,可廣泛應用于汽車、安防監控、家用輔助機器人、運動相機、無人機等領域。
這一場新的圈地運動,才剛剛開始,新的領域開始融合也需要多年時間。國際權威評級機構Morningstar分析師科萊洛表示:“對芯片制造商來說,好消息是整個大環境將提供順風車搭乘。但是,到底誰會坐上它,還很難說。”就中國大陸芯片廠商來說,在物聯網生態的布局能力,決定了未來的發展。
4、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屢遇阻 歐美貿易保護損人不利己
冬季未至,卻遇寒流。躊躇滿志出海投資的中國企業在海外屢屢遇阻。一周內,兩樁中資收購案在德國先后被政府叫停,原本已是板上釘釘的交易,忽然間變得前途未卜。
美情報局插手 中資收購案被德國政府突然叫停
10月27日,德國聯邦經濟部確認,將進一步深入調查中資企業對德國照明企業歐司朗旗下燈具業務品牌朗德萬斯的收購案。
外媒披露,德國聯邦經濟部這一動作的原因竟然是:美國情報機構認為朗德萬斯公司產品具有潛在軍事用途,于是聯系德國政府以阻止此次收購。然而,路透社的報道指出,朗德萬斯的設備主要出售給發光二極體芯片制造商,并無軍事用途。
較早前,德國政府已先后介入兩起中資企業在德收購案。10月21日,德國聯邦經濟部撤回中國福建宏芯基金以6.76億歐元收購德國半導體設備制造商愛思強(Aixtron)的批準令,重新審核。美的并購庫卡案也被德國政府介入,經歷長時間考察后,德國經濟部最終于8月為美的并購庫卡放行。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阻力加大
近年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面臨越來越多的阻力。西方國家以反壟斷和國家安全等理由正加大對涉中資企業并購交易的審查力度。
近日,中國最大的一起外資收購案“先正達收購案”也面臨擱淺。10月28日,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宣布將深入調查中國國有化工集團中化集團430億美元對瑞士農藥種子集團先正達的收購,該委員會將在明年的3月15日決定是否批準這一交易。歐盟委員會表示,這樁收購案可能會損害競爭,因為兩家公司存在重合業務。
繼今年3月收購酒店集團喜達屋(Starwood)告吹后,安邦保險以65億美元收購黑石(Blackstone)旗下加州圣迭戈科羅納多酒店公司的計劃也胎死腹中。原因是該酒店位于美國一個主要的海軍基地附近,引發了美國政府的“國家安全”擔憂。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連中企購買非洲的驢子都遭到西方媒體的揶揄。前不久,CNN刊發一篇題為“中國為啥滿世界買驢子”的文章,文中引用一名研究中非問題專家的話暗示:“中國的需求太大了,非洲這些國家要好好管管,不然資源會被耗光的”。對此,中國網友只能以“要吃火燒”等理由無奈回復。
據統計,自2015年7月以來,已有11宗涉及中資的大型并購交易被取消,總涉資近400億美元,相當于這段時期全球宣布的所有并購交易總額的14%。這一數字不包括中化收購先正達和中資收購德國芯片制造商愛思強的交易。這些交易之所以被取消,大部分是因為所謂的“國家安全”。
互利共贏 貿易保護損人不利己
西方國家渲染中國威脅、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阻攔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實則擔心中國拿走他們的技術并轉移就業機會,反映了歐美國家日漸增長的“新貿易保護主義”趨勢。
那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以2012年三一重工收購普茨邁斯特為例。四年過去了,普茨邁斯特在德國的雇傭情況一直保持穩定。曾反對合并的工人們如今說,比起被來自其他地方的買家收購,他們的運氣可能好多了。被收購以來,普茨邁斯特營收增加了近三分之一,品牌完好無損,與供應商建立的關系也絲毫未變。
中國是最開放的發展中經濟體之一,市場開放的速度和幅度有目共睹。近年歐洲對華投資額持續攀升,當前歐洲在華投資存量遠大于中國對歐投資規模。德國在華企業多達8000余家,中國在德企業不到2000家,中國在德投資額只有德國在華投資額的1/10,而中國人口是德國人口的16倍。
多年來受益于貿易自由政策的歐美政府在呼吁中國開放市場的同時,自身卻在不斷給貿易自由設置壁壘。這樣的“新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最終只會損害本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倪月菊指出,貿易和投資增長是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和發展的基石。貿易保護的增加,只能把各國推向貿易戰的邊緣,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歷史經驗證明,在經濟全球化和產業供應鏈國際化的背景下,如果全球化出現倒退,實施貿易和投資保護只會帶來“雙輸”,必將使本就復蘇乏力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絞殺全球經濟復蘇的引擎。新華網
5、集成電路國產化加速推進 行業景氣度提升;
中芯國際官網3日披露,公司正式啟動中芯深圳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作為華南地區第一條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該項目計劃于今年底開工,預計2017年底投產,預期目標產能將達每月4萬片晶圓。在港股市場,中芯國際下半年以來股價持續上漲,累計漲幅逾50%。
中芯國際作為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可以提供0.35微米到28納米不同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目前中芯國際在深圳有一條8英寸生產線,已實現3萬片月產能,此次啟動12英寸生產線項目將進一步完善中芯國際的產能布局。七星電子(33.58 -1.78%,買入)作為國內少數主營半導體設備制造商,旗下北方微電子競爭力較強,28納米及以上設備已進入中芯國際、華虹、武漢新芯生產線,14納米設備正在研制中,在2020年前有望同步進入國產晶圓制造廠的生產線。上海新陽(37.90 -1.56%,買入)是國內半導體材料及電子化學品龍頭企業,公司擁有100多家客戶,包括中芯國際、華力微電子等一流晶圓制造和封測客戶,并已被臺積電列為合格供應商目錄。
按照《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國內集成電路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到2030年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為加快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國家專門成立了1387億元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據了解,目前該基金已投資了37個項目、28個企業,承諾投資額為683億元,約達到一期基金規模的一半,37個已投項目帶動的社會融資超過了1500億元。
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的推動下,我國晶圓廠建設步入高峰期。國際半導體協會數據顯示,全球2016年、2017年新建的晶圓廠至少有19座,其中有10座建于我國,表明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正迎來快速發展期。機構預計,在3D NAND Flash、10納米邏輯制程的發展下,今年晶圓廠整體支出將達到360億美元,到2017年有望升至407億美元,增長約13%。
自去年12月以來,北美半導體設備制造商訂單出貨比(B/B)值已連續10個月高于1,今年9月B/B值為1.05。B/B值高于1代表半導體產業景氣正持續擴張。
目前我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占全球60%,但自給率僅為27%,存在較大提升空間。隨著晶圓廠建設和國產化推進,集成電路景氣度將提升,材料設備和封測產業需求空間將達千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