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提出的工業4.0是全球智能制造熱潮的開端。德國作為工業領域的強國,不僅僅有西門子、ABB、博世這些讓世界如雷貫耳的名字,更有許許多多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中國制造業從量來說,是確定無疑的第一大國,不過在質的方面還有所欠缺,所以中國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核心發展戰略。
中國想要進行制造業轉型升級,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引入外部智慧也必不可少,中德合作就有很多文章可做。現在除了中德國家層面的合作之外,中德地方之間的合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展開。濟南近日就通過2016中國國際智能制造大會暨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會這一平臺,開展了和德國相關企業、機構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合作,19個項目現場簽約。
智能與制造相結合
伴隨著技術進步,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在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3D打印等關鍵智能制造裝備領域都有所進步。不過從整體上看,中國制造業還存在大而不強,整體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問題。為了實現跨越式發展,進入國際先進技術支撐非常有必要。
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
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表示:“智能制造已經日益成為制造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和核心內容。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不僅在生產領域廣泛應用,也日益進入生活領域。目前,濟南正在加快智能制造機器人制造平臺的建設。我們希望通過和德國相關企業、協會的合作,不斷推動濟南智能制造創新升級。”
對已制造業來說,利用先進的IT技術進行智能化改造是一個必選的發展路徑。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認為:“智能制造讓產品的設計、生產和服務效率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尤其是語言識別、圖像識別等領域取得飛躍發展,給制造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今年是全球人工智能誕生60年,人類已經從農耕社會走向了用智能作為時代標簽的智能社會時代。在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的發展下和人工智能的推動下,一定能夠融合形成新的發展方式。”
其實,在智能制造方面和德國展開合作,不僅僅能夠讓中國企業獲得德國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先進經驗,對于德國來說也可以實現優勢互補。
德中經濟聯合會理事林武福
德中經濟聯合會理事林武福表示:“智能制造的穩定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必須通過加強中德之間緊密合作才能實現。首先中德都非常重視創新,這一點上是想通的。其次是智能和制造相結合。中德在智能制造領域與很多合作空間。第三雙方可以實現優勢互補。比如中國在圖像和語音識別方面全球領先。而德國在機器人領域則是占據優勢,雙方可以讓兩者結合發展。”
機器人發展亟需新方式
智能制造中“制造”是基礎,但是其核心應該還是在“智能”,對于“智能”的理解實際上我們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有很多東西需要去理清。比如對于最近非常火熱的機器人的智能化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宏鑫就表示:“機器人是綜合性科技,包括自動控制、測量、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機械、材料及通信技術。特別是智能問題有三個方面需要突破。第一方面,要引入人的智能研究。第二方面是產生人的思維方法。第三方面就是人的表情感情需要研究特殊材料。這樣才可以讓機器人真正實現智能化,讓機器人能夠順利進入人們的生活。”
通常來說,工業機器人對于智能化要求相對降低,因為工業機器人從事的工作大多數是重復性、固定式的工作;而家用機器人需要進入人們的家庭, 面臨的環境實際上是更復雜,需要更高的智能。目前被廣泛引入的掃地機器人僅僅只是一個非常初級的產品。
除了機器人領域,自動駕駛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應用領域,各大車廠、互聯網公司都在積極布局。
李德毅認為:“智能汽車行業也是智能制造的新方向和未來的趨勢。自動駕駛無論做到可靠性多高,總是難以完全避免事故的發生。我認為自動駕駛應該是雙駕雙通,人也可以駕駛,汽車自己也可以駕駛。大家都可以控制這個車。人機系統共駕勢在必行。這樣人在回路之中,就大大減少了事故發生的概率,同時減少了自動駕駛實現的難度。實際上,從根本上來說,自動駕駛可以理解成為智能四輪機器人,自動駕駛和機器人技術有很多共同之處。”
智能制造除了硬件技術之外,軟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工業領域,工業軟件占據比重越來越高,可以說是智能制造的“大腦”。
德國3S軟件公司首席執行官曼弗雷德?沃納說:“現在生活中的用到的智能制造機器越來越多,我們也確實通過這些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便利,這也就說明了在工業中運用智能制造的必要性。為了讓工廠更加智能,有必要讓傳統的PLC接入云端,和整個工業4.0的信息流整合在一起。當然,聯網也意味著安全性受到了挑戰,為此需要建立有效地防護機制。”
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表示:“機器人發展了半個多世紀,但是保有量只有200多萬臺,實際上整體發展速度并不快。要解決機器人的普及問題,就必須解決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痛點。過去的機器人僅僅是一個設備。而未來要真正要發展的機器人是超級機器人。現在機器人發展正處在重要的轉折點上,這個轉折點一方面是機器人重新定義,另一方面機器人人工智能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我認為以機器人為代表的第二次機器革命現在已經來臨。”
達成19個合作項目
在第一天主題大會之后,還開展了中德中小企業交流活動,主辦方將德國相關企業、協會和中方企業分散成很多不同領域的小組,讓雙方做下來面對面的交流。
這樣直接的交流方式,可以讓雙方可以深入交流,很多潛在的合作項目和想法也許就產生于這種小桌會談之中。
中德企業人士在深入交流
在現場交流活動結束之后,大會還舉行了前期就已經達成后合作項目的簽約儀式。《電子技術應用》記者了解到,中德企業在充分交流后達成了在應用能源、數字化工廠,機器人項目等方面的合作意向,西門子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19個項目在現場完成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