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震撼宣布廣州10.5代面板廠,充分展現他一夫當關,領軍挑戰中、韓國家級企業的決心。不過,在直搗三星黃龍的目標下,郭臺銘也有兩大天險等著他……
這臺85吋大電視,就是富士康制造的,張藝謀導演已經跟我訂了一百臺?!冠s在2016年底,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對著兩岸三地的媒體、廣州官員及產業界代表,一面宣布新投資案,一面不忘地展示電視、手機、車用電子等面板應用,還多次稱贊廣州市委書記任學鋒勇于任事,是五十天就敲定投資案的關鍵人物,興奮的心情溢于言表。
這個由郭臺銘個人持股53%的日本堺顯示器株式會社(Sakai Display Production,簡稱SDP)為主體,在廣州投資610億元人民幣(約2800億元新臺幣)興建10.5面板廠的計劃,是繼先前透露將到美國投資七十億美元后,另一項更大規模的投資案,兩案加總的投資金額超過四千九百億元,在郭臺銘宣布夏普不再供應面板給三星后,他這場豪賭,對全球面板、電視產業將掀起什么樣的風暴?
鴻海集團在面板產業的布局,可以說已全線開打,若廣州廠順利于三年后量產,加上全球排名第三位的群創、最先進十代線的SDP、擁有眾多中小尺寸產能與技術的夏普,即使不計入據了解也是面板廠的美國投資案,2020年泛鴻海集團將超越三星、樂金及京東方,成為全球面板產能第一大集團,市占率超過20%。
擁夏普、堺工廠如虎添翼
要去化這么龐大的面板產能,當然要做好各項準備。郭臺銘作法是左右開弓:一要重新擦亮夏普電視品牌,回到全球十強之林,才有機會進擊三星、樂金的霸主地位;二是站穩在組裝代工與零件市場的優勢,全力搶供蘋果、索尼及中國眾多客戶的各類面板需求,從手機、電視到車用電子等組裝訂單都不放過。
過去的夏普,是最早發明液晶面板技術的公司,也曾是全球液晶電視品牌的龍頭,只是到了2015年,夏普蒙塵,液晶電視出貨量只剩582萬臺,全球市占2.8%,昔日龍頭已被拋出全球十大之外。但在郭臺銘入主夏普后,包含堺工廠與夏普,將成為郭臺銘的活棋。
堺工廠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實際運作十代廠,夏普更有品牌與技術實力,兩支生力軍加入后,郭臺銘得以左打品牌,右接訂單。
第一仗一年拼銷千萬臺品牌重返十強
2016年3月郭臺銘入主夏普后,即宣示2017年的銷售目標要回到一千萬臺。根據統計,去年全球液晶電視品牌前十強中,除了第一、二名是三星、樂金,第六名是索尼,其余全是中國品牌,包括海信、TCL、創惟、AOC、Vizio(已被樂視收購)、海爾及長虹,其中第十名的長虹銷售量不到千萬臺,夏普若是重返年銷千萬臺的目標達陣,2017年將有機會重返十強。
當然,夏普若只是重振在日本的聲勢恐還不夠,須強勢回歸國際市場才行。于是,夏普董事長戴正吳上任以來,一面強力整頓,同時逐一買回過去夏普因為虧損而賣掉的歐美液晶電視品牌業務,例如買回斯洛伐克UMC(Universal Media Corporation)公司股權,重新展開在歐洲的業務,并與中國海信集團展開談判,志在拿回夏普北美品牌業務。在戴正吳坐鎮下,夏普股價明顯有起色,自谷底翻揚。
親民賣電視單日業績28億
不僅如此,另一個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夏普更是無法缺席。在品牌經營上,去年的雙十一光棍節,郭臺銘親上第一線擔任超級推銷員,打出「買70吋、送60吋」方案,更動員富士康百萬員工一起推銷,創下一天就賣出價值二十八億元新臺幣的電視的驚人業績,可見郭董的意志,將是夏普決戰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的最大動力。
如今的新夏普,在高階液晶電視市場有AQUOS品牌,而與鴻海關系密切的品牌富可視(InFocus),定位在「高規低價」,采用夏普高階面板,價位卻親民的策略,兵分多路,通吃高、中、低的市場,只有如此,才有機會挑戰三星。
第二仗全方位搶單追上京東方腳步
但是光靠品牌,去化產能絕對不夠,鴻海最有殺傷力的還是生產代工業務。因此,從蘋果各種產品線的高階面板需求,到索尼、Vizio及中國眾多液晶電視的組裝與面板供應業務,全是鴻海極力爭取的客戶。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副主任鐘俊元表示,鴻海赴廣州投資,最大目的就是為了搶占中國內需市場。因為如果無法就地供應,只靠日本堺工廠十代線,將會面臨5%以上的高進口關稅,加上中國也傾力扶植本土面板大廠,京東方去年與康寧合作的10.5代廠,預計2017年第二季就將投產,比郭臺銘領先市場兩年,更能快速切入市場需求,鴻海更須加緊動作才能搶攻商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廣州投資案,居然不是以鴻海、群創或夏普等公司名義,是以日本堺工廠SDP公司為主體去投資。
投資案公布前幾天,郭臺銘以家族百分百持股的兩家投資公司,宣布以約190億元新臺幣參與SDP增資并買下夏普手中持股,總計增加SDP持股至53%,讓SDP成為郭臺銘個人擁有的企業,這個增持之舉正是為后來投資廣州做準備。
首先,是政治上考量。由于臺灣對面板產業赴中國投資仍采審查機制,而政府曾在2011年限制臺灣赴中國大陸投資的面板技術,必須是比臺灣低一個世代(也就是N-1),目前臺灣面板最高世代是8.5代線,廣州廠則是10.5代線,勢必無法用臺灣上市公司前往,若以日本SDP赴陸投資,臺灣主管機關就沒有置喙余地。
而且,自郭臺銘宣布加碼美國投資后,據了解,習近平就透過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表達高度關切,此次投資案某個程度上也是郭臺銘對中方的善意回應。
其次,則是避免外資的疑慮。面板產業具有資本密集、高風險、景氣循環的產業特色,若是以鴻海名義投資,持股高達五成的外資恐怕有意見,以SDP名義投資,可說是最好的選擇。
至于郭臺銘以堺工廠負責未來的廣州投資,是否會負擔過大的財務壓力,這點,鴻海目前對外說法是融資會在當地解決,背底的答案則是,貸款可望得到中方支持,已有著落。
盡管如此,回歸本業,從產業布局層面來思考,郭臺銘的豪賭,仍有兩大挑戰要克服。
產能、附加價值成新挑戰
首先,面板有很明顯的景氣循環,2010年至2012年出現大幅虧損,群創當時最高負債曾達5300億元的慘狀,郭臺銘應該記憶猶新,盡管目前面板供貨吃緊,擁有面板產能的品牌業者也許暫時受惠,但隨著中國京東方等面板廠產能陸續開出,2018年后勢必又步入供過于求的情況,屆時,一旦面板供給過剩,月報價反轉下跌時,擁有最多面板產能的郭臺銘,絕對很難笑得出來。
而且,韓國的面板產業,不僅是品質、技術、生產良率遙遙領先,如今更已升級到新規格的戰場。
三星近年來不再投資TFT液晶面板,主因是在中小尺寸AMOLED(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已占有全球九成以上市占,至于樂金也在大尺寸AMOLED量產獨占鰲頭,韓商讓競爭對手完全瞠乎其后,不論日、臺以及陸廠幾乎難越雷池一步。
而中國市場中,京東方今年十代廠可量產,可見在中國市場,郭臺銘與京東方勢必短兵相接,屆時「良率將是決勝點」,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別忘了,SDP可是全球第一個量產十代廠。
然而,真正的問題還是在于液晶電視產業本身。由于電視功能提升有限,應用上不如手機變化多端,因此單價也一直很難提升,這也是為何電視、面板產業都不容易創造高附加價值的原因。
最關鍵的是,鴻海向來扮演價格殺手,而非價值創造的角色,如何不把電視市場做成殺戮戰場,恐怕才是郭臺銘真正頭痛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