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機廠商去巴塞羅那熱鬧去了,可小米和樂視各舉辦了一場發布會。小米發布首款自主芯片澎湃S1,并發布首款搭載澎湃S1芯片的手機小米5C。樂視發布了三款電視產品,分為別為超4 X70、超4 Max65以及超4 Max55,并發布了與融創中國的戰略合作框架,融創中國部分精裝高端地產將引入樂視電視。
我不合時宜的發了一條,“小米造芯,好比樂視造車”,引起了熱議。
我這么寫,是因為造芯片和造汽車很像,兩者都“投入大、周期長、競爭力弱、對主業支持不大”。
投入大。大舉進軍汽車是樂視高速擴張加速導致資金不濟的重要原因,而芯片研發制造,同樣是需要高投入,按雷軍說法,已經投了10億。
周期長。汽車就不用說了,小米的芯片,按雷軍說法,已經吸取了華為的不少經驗教訓,但也用了兩年,且并不是從零起步。
競爭力弱。在汽車市場,樂視要具有與領先者抗衡的能力,還需要N年,芯片市場的小米也類似。好一點的是,小米自己的智能終端,可能會消耗自己的部分芯片,但這使得有的競爭芯片廠商會調整產品策略。
對主業支持不大。汽車就不用說了,與樂視的產品很遠,不像樂視網和樂視電視或者手機。芯片表面看是手機的核心部件,但在快速發展變化的市場,小米的自有芯片對主業的支持有限,肯定數年內不能滿足小米繁雜的產品線需要。
關于小米芯片的兩點也是站不住腳的:
一是,手機進入了淘汰期,小米制造芯片,也是為了手機。其實這是因果關系反了,因為有自己的手機,小米的芯片容易找到初期的客戶,但反過來并不成立,有了自己的芯片,能增強手機競爭力,并不成立,除非小米能堅持站穩三年后的全球兩強。三強以后,銷量不足,市場話語權不足,自有芯片正面負面作用都有,如果和一些芯片廠商一樣,被領先者拖著跑,也很難給予智能手機有力的支持。
二是國產芯。由于前面有了華為,國產概念很難帶來的“期望”不會那么明顯。而且,國內市場競爭已趨于白熱化,領先廠商都在積極拓展全球市場(包括小米),中國產的芯片,并不是很好的支持,甚至可能是一個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