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情形下,美的作為佛山民營經濟的代表,如何突出傳統制造業慘烈競爭的重圍成功躋身福布斯全球500強?業內分析,智能制造是其制勝之道之一。今后,美的將大手筆投入搭建開放式創新體系,為集團的整體轉型培育新的增長點。
三年引800臺機器人空調成主要突破口
每逢外面的人來參觀,美的電子分廠的工作人員都會提醒來客,留心自己所走的路線,避免與他們的新員工發生“沖突”。“AGV搬運機器會沿著指定道路有序的向前‘行走’,要是突然遇到了人,它會‘禮貌’地停下,先讓人走過,但這會對我們的自動化生產流程造成影響。”
“以前這條生產線需要七名工人,但現在只需要兩名工人。”在美的電子分廠內,一條試運行的空調組裝生產線上,放置著四臺六軸機器人,工廠內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經過自動化改造后,這條生產線不僅節省了人手,從生產效率上看,如今這條生產線平均每小時可以生產180個空調遙控器,產能比過去依靠人力時提高了1.5倍。
事實上,這家工廠在經過整體的自動化改造后,據美的集團家用空調事業部副總裁烏守保介紹,這家電子工廠的員工數量已經從十年前的2800人,減少到800人。
當然,這只是美的集團近年開展自動化改造的其中一個縮影。
“開展自動化改造,本身也是美的啟動從追逐規模到追逐效益的轉型需要。”烏守保表示,在美的啟動轉型戰略的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公司開始正式啟動自動化改造。
從2012年至今,3年來,美的的各類工廠內,目前正在使用的工業機器人達到了800多臺,累計投入自動化改造的費用達到了6億元。
而嘗到自動化“甜頭”的美的,今年也將進入自動化改造的“深水區”。
“今年會是整個美的集團自動化改造的分水嶺。”烏守保表示,在此前的自動化改造中,集團內部比如空調事業部等的推進力度會更大一些,但今年開始,則是“整個集團都在呼喚自動化”。
以計劃投入的自動化改造資金來看,烏守保表示,今年美的集團預計投入的自動化改造資金將在8到10億元,將超過公司過去三年所投入的改造資金。
在整個美的集團都將加碼參與到自動化改造的同時,烏守保表示,空調事業部依舊會成為主要的試點,“未來五年對于空調事業部的自動化改造費用,預計將在50億元左右。”
政學企聯建機器人研究院切入核心零部件研發
對于自動化改造的重點,烏守保說,如像搬壓縮機這種工作勞動強度很大,有的工人一天搬兩三千個,就必須用自動化生產來解決。現在美的通過自動化升級改造,用機器人來搬,大量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此外,有一些高危的工種,例如沖壓、空調面板的噴粉等,采用機器人后就能保障員工的安全,美的現在的自動化改造更多是從人性化的角度來實現產業升級。
但令人吃驚的是,這些自動化生產線的軟件應用大多是美的自主研發的。顯然美的并不滿足于依靠外部力量進行自動化改造,他們想成為一個引領者。
美的已經對自動化技術研究進行了全面布局。烏守保說,不管做產品,做創新,做生產還是做制造都要掌握自己的技術。所以從啟動自動化改造開始,美的就決定自己做主導。“當然,這不是全做而是做一部分。”
目前,美的旗下在香港上市、以零部件為主業的子公司威靈電機,已在開發、生產伺服電機等機器人的零部件。
作為提升機器人研究開發的重要平臺,由順德政府支持、美的集團主導的華南機器人研究院,將于5月正式掛牌落地。這一研究院的啟用,將一舉將廣東機器人的研發與應用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也意味著生產家電40多年的美的開始向機器人產業大步邁進。
但美的更看重的是自動化生產線當中的軟件應用。烏守保說,在推進自動化過程中,機器人只是一個點,最核心的技術是將機器人用軟件應用系統串起來,美的也要自己掌握,掌握不了的話,成本下不來,出了問題也沒人解決。
“我們所有自動化都與研發聯動。如果上自動化生產線,要問研發部門這條線是否適用,最怕新產品生產不了。”烏守保說,美的每年對研發部門考核,包括產品的可制造性,每裝配一個產品要多長時間。
美的集團副總裁、中央研究院院長胡自強也告訴記者,美的正在大力推動產品部件設計的標準化、模塊化。
自我研發還有培養自動化技術力量的考慮。烏守保說,以空調事業部為例,他們有近一百人做自動化,有自動化研發和裝配制造的能力。但這還不夠,他們有6個空調廠,各個工廠技術力量人員培養都要通過這塊孵化,輸送到各地。從這個角度考慮,美的也需要掌握技術。“并不是說外部的力量就不用,這需要雙方去結合。當然不排除今后外部成本很高,我們就要自己去復制。”
投入逾10億 打造全球創新孵化體系
在后千億時代,除了關注家電本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外,美的的智造轉型的野心顯然還不止于此。
早在2014年的業績會上,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就曾明確,美的要尋求新的增長方式,在業務層面建立創新平臺體系,用于中央研究院、智慧家居、電商公司創新項目的孵化管理。
日前,美的集團副總裁、中央研究院院長胡自強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透露,今后美的將搭建針對內部和外部不同的創新體系。其中,內部創新體系將從事業部產品開發到事業部研究再到集團層面,“我們有兩個專業研究院,有一些未來技術在研究集團內部分了四個層次驅動創新。”
而在外部,美的將斥資10億元對接全球的創新資源。據介紹,目前美的正在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創新平臺。其中,線上將構建開放式創新社區,集成內外部用戶、工程師、創客、設計師等“美粉”資源,借助這一產品平臺實現新產品、方案的快速征集,為美的的創新提供創意來源。針對內部員工有創業創新的好理念,美的也計劃設置1-2億元的內部創新基金,助推項目的孵化成熟。
此外,美的還計劃建立一些孵化平臺,為一些項目團隊提供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如果美的內部資源不夠支撐他們繼續發展,我們可以創造條件,將這個團隊送入美國硅谷繼續開發項目。”胡自強表示。
具體而言,這一系列的巨額創新孵化的投入,又將采取怎樣的模式?胡自強介紹,美的的項目孵化主要以持股或收購的形式投入,1億-2億元的項目則可能采取天使投資的方式。“員工要是有好的項目我們就讓他帶薪做項目,集團可以拿出一部分股份作為激勵,外部我們也可以出錢讓你做項目,你可以持有一定股份。”
這個看起來龐大的創新計劃現在面臨好項目不夠多以及創意如何能夠擊中消費者“痛點”的難題。為此美的在上海成立了一個創新中心,主要做消費者研究工作。目前這個十幾人的團隊已經開始運作,他們希望通過與消費者的交流,研發出能夠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按照胡自強的說法,要讓消費者參與產品研發從理念到成品的整個過程,來確定產品的研發方向,找到需要改善的問題。
邁向工業4.0
美的智造還有多遠?
聚焦
5月,在美的北滘總部的大樓內,隨手拿起一本美的內刊,上面頻頻出現“工業4.0”的字眼。“我們現在談工業4.0還顯得比較早,但未來的工業制造,趨勢一定是智能制造。”美的集團家用空調事業部副總裁烏守保對記者說道。
兩年前,全球制造強國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概念后,“工業4.0”概念迅速成為了工業制造領域的熱詞。
而在國內的家電領域,今年3月,在上海的家博會上,家電巨頭海爾集團對外公布了自己的工業4.0戰略,并上線了用戶交互定制平臺和模塊商資源平臺。在海爾集團看來,工業4.0的本質就是互聯工廠,而目前公司已經在沈陽、鄭州、青島等多地建立可視化的互聯工廠。
那么,同處于家電行業的美的,又將如何追趕工業4.0?“我們不敢說理解工業4.0,但未來我們一定要做的是智能制造。”烏守保說道。
在他看來,智能制造包括了硬件和軟件的兩大方面。從硬件的智能制造看,又分為產品本身的硬件智能化以及硬件生產線的智能化。而軟件的智能化則是要實現運營管理的智能化,包括訂單的透明化、產品開發、生產系統、供應配送的透明化。
“只有硬件和軟件都實現了智能化,才能叫做真正的智能制造。”烏守保說道。他認為,如果對于一個全新的制造工廠,要實現兩者的智能化并不難,但對于一個已有的工廠,在原有基礎上做智能化改造,往往對企業的挑戰很大。
“目前我們的電子部門是初步具備了智能化的雛形,所有的設備都實現了聯機運行。”烏守保舉例道,比如有一批新的產品,進入到機器一掃碼,發現不對,那么機器是不會開啟運轉的,這基本已經是實現了硬件的智能化。
談及要實現整個工廠的智能化,烏守保透露,美的的南沙工廠已成為試點,按照計劃,這家工廠在今年10月可以實現組裝和各配 件的智能化生產。
但他強調,工廠的智能化除了設備自動化以外,還必須具備生產透明化、管理移動號和數據化等。
“要推進智能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敢于投入,唯有此,方能加快走向智能化。”烏守保說道。而一個最新的數據顯示,今年美的集團預計投入的自動化改造資金將在8億到10億元,將超過公司過去三年所投入的改造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