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ANU)的研究人員在《納米通訊》(Nano Letters)期刊中發表制造納米天線的新方法;透過謂的二次諧波產生途徑,研究人員能夠在一般的透明玻璃基板頂部均勻地打造出比人類發絲更小500倍的納米天線,從而應用在夜視護目鏡或智能眼鏡的透鏡上。
研究人員們在“從AlGaAs納米天線中非線性地產生向量光束”(Nonlinear Generation of Vector Beams From AlGaAs Nanoantennas)一文中解釋這項新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新的途徑使其得以在不同的發光頻率從任何方向照射納米天線時,觀察并特性化納米天線的行為。研究人員發現,當以紅外線頻率照射時,嵌入式納米光子組件能夠局部且在空間中操縱光線。(以340-690nm的不同直徑和300nm的厚度測試砷鋁化鎵(AIGaAs)納米磁盤,并以5μm間隔周期性進行布置)
納米天線能以較佳的方向發射二次諧波。這種二次諧波的產生又稱為「倍頻」(frequency doubling);藉由調整納米磁盤,研究人員得以在前向、后向及其偏振狀態,形成二次諧波輻射模式。
雖然這種倍頻途徑相當基本,但澳洲國立大學教授Dragomir Neshev表示,它還可以將來自紅外光(或人眼看不到的其他頻率)的光子直接轉換成可見光的頻率。為此,這必須結合紅外光光子與雷射產生的新光子。而這可透過在傳統玻璃透鏡表面嵌入合適的納米磁盤組合來實現,因而免于設計依賴傳感器與顯示器的龐大光電轉換裝置。
研究人員的目標是將極其小型的納米天線制造成一種薄膜,應用在像智能眼鏡或護目鏡的透鏡上,以低成本實現革命性的夜視功能。相較于當今的夜視護目鏡,透過這項研究果所實現的夜視護目鏡所需功耗更低,甚至可采用像Google Glass一樣在護目鏡附加電池的方式。
由于這項研究成果明顯適于軍事應用,研究團隊已經向美國國防先進研究計劃署(DARPA)提出了研究建議,尋求在未來五年內開發這項技術的基金。其他應用還包括僅能在特定照明下進行偵測的防偽標記。
“至于申請專利或建立新創公司,目前看來還為時過早,但我希望能確保這項投資基金能夠更接近于實現實際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