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未來是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時代。從無人機到冰箱,從大型工業機器人到微型、植入式的醫療設備,現在的機器已經開始互相溝通、分享信息,而且無須人類引導,就能完成空前復雜的任務。信息科技研究咨詢公司Gartner預測,今年就將會有超過84億件“物品”彼此相連,并預計到了2020年,連上物聯網的物品數量將達到210億件,幾乎是地球上每個人都有3項物品連上物聯網。光是在制造業,產業情報公司IDC預計物聯網市場就會在2018年成長到約1,000億美元的規模,五年的年復合成長率高達18%。
這一切改變需要有新的科技配合,讓機器之間的溝通能夠更快、更安全。而要跟上發展,新的標準、架構及基礎設備也必須以同樣的速度前進。思科和其他公司所面對的問題,就在于究竟該如何達到這項目標,也就是該如何加速創新的腳步;特別是科技上的變化有可能威脅到我們現有的商業模式。
在思科,我們正學著結合各種不同觀點,使用三種方式擴展知識:擁抱內部的多元性;結合各種不同產業;與過去(及目前)的競爭者建立合伙關系。
內部多元性
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擁有多元公司員工組成的公司(不論在文化或是專業經驗上),“創新及績效表現都更為突出。這些公司的員工,認為公司去年市占率有所成長的可能性高出45%,認為公司搶下新市場的可能性更高出70%。”這點可想而知(新面孔自然會帶來新想法),因此我們在思科也就盡力結合有不同背景、教育及地理出身的員工,希望找出新的機會。
我們發現,不同背景的人有不同的要求,會形成壓力,因此把這些人放在一起,就能自然營造出推動創新的動力。舉例來說,如果團隊中有人偏好規避風險(例如風險經理)、而某些反而相反(例如創新團隊),比起完全不顧相對的意見,這時如果帶進風險經理的意見,就能讓整體提出更為創新、也更為可行的方案。
來自其他產業的專家
解決問題的時候,引進其他產業專家(特別是差異極大的產業)的意見,也能有類似的好處。舉例來說,我們最近就從高端鐘表產業敦聘一位專家,協助開發新興市場顧客方案。我們還有一批上一代的存貨,對于某些對本公司產品有興趣已久的市場來說,仍然等于是產品升級,而我們最新的產品對他們來說則太昂貴。而在精品產業,為未售存貨開發新市場原本就是其強項,所以我們針對這項議題,向該產業就教,也是很自然的事。
在這個例子中,要為特定地理區域的顧客量身打造方案,對思科來說是全新的經驗。要做到這點、甚至光是思考如何做到這點,對思科來說就已經需要跳脫自己的框架。
與其他公司合伙
我們相信,合伙是擴展企業知識基礎最好的辦法之一。為了推進霧運算(fog computing)的科技及架構,思科與微軟、愛利信(Ericsson)等龍頭企業合伙,成立“開放霧聯盟”(Open Fog Consortium)。
而在“開放賬本計劃”(Open Ledger Project)中,IBM、英特爾、思科等企業同心合力,探索區塊煉(blockchain,原本用來記錄及驗證比特幣交易的動態賬本技術)的新可能性,未來可能讓所有人用來交易任何具有價值的物品(股票、債券、貸款、車輛所有權),不但安全、可靠、透明,而且全自動。這項科技將可能從此免除昂貴的中介成本,而且填補讓交易者得以操弄系統的漏洞。
除了能讓許多不同想法齊聚一堂外,合伙關系也能帶來新的投資資金來源。單一企業不再需要傾其資源打造新概念(也就是不再需要從核心業務抽走資金和人力);可以善用資源打造原型、做先導測試、進行制作,而一開始對于新概念或新科技的投資則是由眾人共同負擔。確實,某些伙伴提供某些資源造成的負擔,就是比其他人來得輕。例如硬件制造商提供運算能力就會比別人來得輕松;而銀行則能提供真實(經過匿名化)的事務數據做為研發流程使用。就算是那些區塊煉可能會影響到的產業,像是經紀業及金融服務業,也可能希望加入合伙,以確保未來仍有一席之地。
隨著業務數字化在各個層面影響各種產業,單純內部的創新方式已經愈來愈不理想、不實際。但同時,新科技提供的種種商機(例如物聯網)則極其龐大,應該要以廣博的策略應對,擁抱多元、橫跨各種產業尋求專業及經驗,并引進新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