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20個月緊張而有序的建設,2017年6月28日,在合肥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兩周年之際,坐落在園區內、安徽省最大的集成電路產業項目——合肥晶合12吋晶圓制造基地項目(一期)迎來了竣工典禮暨試產儀式的時刻:經過500多道復雜的工序,首批晶圓預計在7月中旬就能夠正式下線。作為合肥市首個100億人民幣以上的集成電路項目,項目的投產標志著合肥市打造“中國IC之都”的夢想照進了現實,使合肥市在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上至少躍進了10年;這也是安徽省第一座12吋晶圓廠,安徽省高端晶圓制造產業從此開始騰飛。在國家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總戰略上,安徽省、合肥市已經有了嶄新的“坐標”。
合肥晶合12吋晶圓制造基地項目(一期)正式竣工
從百億撬動萬億“中國IC之都”在崛起
“我親自參與和親眼見證了24個晶圓廠的拔地而起,遍布在美國、意大利、日本等世界各地。合肥的晶圓廠,是第25個,也是與現在臺灣本部的晶圓廠同等設計規模的。內地市場對集成電路的迫切需求,讓我們對大尺寸晶圓制造充滿了信心。”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總經理室品質長黃宏嘉博士介紹說,試投產之后,再經過可靠性測試和產品認證等環節,今年10月,“合肥制造”的晶圓就可以實現量產,到今年年底實現每月3000片的產能。
從一個笨重的晶錠,到一片光彩可鑒的薄薄晶圓——“集成電路被譽為工業之母,從設計到晶圓制造再到封裝,產業鏈上投資難度最大的就是晶圓代工。”黃宏嘉告訴記者,作為合肥的首個晶圓制造工廠,晶合的投產意味著對全產業體系的迅速拉動——晶合超百億元的投資,放到產業鏈里就意味著百倍至千倍的撬動作用,如此強大的杠桿效應,使這個“巨無霸”成為合肥打造“中國IC之都”當之無愧的“定海神針”。
據悉,該項目總投資約128億元人民幣,總占地面積316畝,全部達產后可實現8萬片12英寸晶圓的月產能,年產值約35億元。一期設計產能為4萬片/月。該項目針對國產面板驅動設計專業芯片,開發特色工藝,使面板驅動芯片的設計、制造和使用全部在合肥實現。并且,項目的投產解決“芯”和“屏”結合的難題,5年內將使面板驅動芯片的國產化率提高到30%,打破國產面板芯片全靠進口的局面。
領導和嘉賓共同按動試產儀式啟動按鈕
合肥綜保區“井噴式增長”蘊藏無限潛能
稟賦優越的沃土,才能生長出滿樹創新之花。作為安徽省外向型經濟的重要載體,合肥綜合保稅區自2015年6月29日封關運行至今兩年的時間里,著力打造以新型平板顯示終端產品制造,集成電路產品制造、電子信息元器件出口加工、智能裝備制造等為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工基地;以進出口貿易為主的國際貿易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兩年來,園區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業務開展等各項工作進展順利,一大批保稅加工、保稅服務和保稅貿易項目落地建設。今年1至5月,合肥綜合保稅區完成進出口額4.07億美元,較2016年全年的3534萬美元,增長約1051%;實現稅收15004萬元,較2016年全年的7357萬元,增長約104%。各項指標均呈現出爆發性增長,特色和優勢不斷顯現,逐漸發揮出對外開放平臺的突出引領作用,同時又與地區產業發展充分融合,對新站高新區、合肥市發展平板顯示、集成電路等優勢產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合肥綜合保稅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柳偉介紹說,截至目前,已落地合肥綜合保稅區的項目有合肥晶合12吋晶圓制造基地項目、匯成光電晶圓凸塊封裝測試項目、徽商銀行數據中心項目、華廈國際大數據保稅港項目、激光顯示及照明產業化項目、高端芯片晶圓級測試項目、中外運公共保稅庫項目、泓明高新技術產業服務供應鏈項目、海程邦達供應鏈管理項目、易浦物流保稅倉庫項目等,總投資達200億元以上。
合肥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兩年來,業務量呈現井噴式增長,各項數據均呈現出厚積薄發的氣勢和蘊藏的無限潛能。綜保區作為合肥市、新站區一張靚麗的名片,也正在不斷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柳偉介紹說,接下來,合肥綜合保稅區將繼續以保稅加工為核心,大力發展保稅貿易和保稅物流,豐富和提升綜合保稅區功能,積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國際結算、融資租賃、檢測維修等。全面加強與周邊省、市的合作互動,密切與合肥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首都經濟圈的聯系,承接產業轉移,拓展合作領域,建設成為中部領先、全國前列的綜合保稅區。打造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產業研發制造基地、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創新基地、引領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開放發展的重要平臺、安徽省申報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要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