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帶來數十億級的移動連接量,給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顛覆性的影響。”GSMA總干事Mats Granryd在世界移動大會(MWC)·上海開幕式上如此預測。
事實上,全球移動通信業的頂級展會就像是一個未來世界的微縮景觀,展示著將在未來數年引領業界潮流的新技術、新應用,勾畫出信息通信科技加持下的未來社會圖景。而記者行走在此次MWC·上海各個峰會、論壇、展館,不絕于耳、隨處可見的正是5G和物聯網的內容。
泛在連接為萬物互聯打下基礎
萬物互聯時代已經到來。根據眾多分析公司所做的報告,2020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300億。與此同時,中國的物聯網市場也飛速發展,隨著更多新商業模式的涌現,市場將迎來井噴期。預計2020年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80億,其中蜂窩網絡規模超過10億。
為了迎接這一大趨勢,中國移動的應對之舉是以大連接對接萬物互聯。中國移動集團公司董事長尚冰認為,面向智能互聯,電信運營商有網絡、有數據、有技術、有平臺,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僅能為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提供信息基礎設施,還可以積極探索從管道連接服務向平臺服務和垂直應用領域拓展,努力實現新一輪增長。這家立志成為數字化創新全球領先運營商的巨頭也為自己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在2020年實現全網連接數量超過17.5億,較2015年實現“翻一番”。
在“大連接”戰略指導下,中國移動正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領跑物聯網市場。截至今年5月底,中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突破1.2億,成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連接提供商。今年前5個月的物聯網連接數增量已達到去年全年水平。全國承載物聯網基站數超162萬,月承載流量已超過2000TB。為滿足物聯網廣覆蓋、低功耗的需求特點,今年中國移動同步推進NB-IoT和eMTC兩項新技術,5月,已經在江西鷹潭啟動NB-IoT試商用,計劃年內實現全國范圍內NB-IoT的全面商用。
中國移動還積極布局自有品牌終端產品,目前已經為用戶提供智能手機、家庭網關、可穿戴設備、家庭網關、魔百盒等一系列產品。其中,中國移動已累計推出11款智能手機產品,在技術和市場上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累計銷量突破800萬。
5G實現移動互聯到萬物互聯大跨越
中國移動副總裁李正茂認為,從4G時代到5G時代是移動通信從移動互聯到萬物互聯的大變革、大跨越時期。
事實上,物聯網并不是5G時代的專屬,但是5G高帶寬、低時延、低功耗等網絡設計特性更適合物聯網業務開展的需要,加快5G部署才能真正支撐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
對于中國通信業而言,已經身處全球5G發展浪潮的“暴風眼”。MWC·上海發布的兩份報告,用兩個“60%”證明了中國市場在全球5G部署中重中之重的地位。
在6月28日世界移動大會·上海開幕式上,GSMA在發布的《移動經濟:2017亞太地區》報告中預測,到2025年,亞太地區的5G連接數將達到6.7億,覆蓋亞太三分之一的人口,占全球5G連接數的60%。
而中國信通院和GSMA共同研究編寫的另一份報告,《5G在中國:展望和地區比較》則顯示,屆時,中國5G連接數將達到4.28億,在亞太區占比超過60%。
作為擁有全球最多移動用戶,同時又是區域內領先的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在大會上對5G的定調無疑又給整個產業鏈打上了一針“加速劑”。
在今年的MWC·上海大會上,中國移動給出了面向5G的明確發展規劃: 2017年,在北京、上海、江蘇蘇州、廣州、浙江寧波5城市5G外場試驗,2018年開展規模試驗,2019年預商用、2020年實現規模商用。
5G時代呼喚攜手共創
“開放合作仍然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雖然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強,但經濟全球化、產業一體化的大趨勢沒有改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包打天下。”尚冰說。
具體到電信行業,尚冰認為:“信息通信業有著開放合作的優秀基因和優良傳統,作為電信運營商,應在著力增強自身技術研發能力、產品創新能力和專業化運營能力的同時,強化海納百川、開放合作的意識,打造能力互補、資源共享、價值共創的產業生態。”
作為信息通信領域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產業合作平臺之一,TD-LTE全球發展倡議組織(GTI)為今年GTI國際產業峰會定下的主題是 “聯合創新,邁向5G”,更是劍指構建適應數字化創新的產業新生態的關鍵所在。加強聯合攻關和創新,進一步強化在5G等關鍵技術研究和標準引領工作,打造一批可落地、可推廣的5G跨行業創新應用。建立中國移動物聯網聯盟和開放實驗室,與產業相關各方在垂直領域拓展、終端營銷、數字化服務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共同促進物聯網產業成熟,實現價值的新增長。
中國移動的目標是,跨界合作,構建開放共贏創新生態——和創生態。為此,中國移動打造了3 1能力平臺和研發云平臺,以及和創空間(自建)、和創空間(共建)、5G聯創中心、開放實驗室四類基地。通過線上孵化、線下孵化與加速、合作試驗、合作開發、合作孵化五種合作模式,整合包括學生、個人開發者、創業團隊、初創公司、小微企業、大中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投融資機構在內的多元協同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