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調研報告顯示,我們的用戶對5G的預期和實際發展的認識有所偏差。”Gartner通信服務供應商研究總監劉軼表示,“84%的用戶認為5G大規模商用會在2020年前產生,但其實2018年5G的規范才會確定,。第二,是5G的部署都必須依賴頻譜分配,但目前我們并沒有看到大量的頻譜分配工作產生,因此我們預計全球5G大規模商用的時間點會在2022年以后。”
目前存在的誤區
基于此調研報告,劉軼給出了如下三點意見:“首先,廠商、運營商和企業應該按部就班的專注于4G的升級部署和演進,因為4G在未來三年到五年內依舊是主流的網絡架構,第二是不要把5G和物聯網等同起來,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從目前來看,只有1%-5%的物聯網應用是基于5G或者依賴于5G的。所以Gartner認為,在做物聯網時,需要考慮很多種技術,包括窄帶物聯網、LPWA以及各種技術用來實現物聯網的應用案例,而不應該只專注于開發基于5G的物聯網應用。第三,目前用戶并不愿意為5G多付錢,因為5G投資很大,所以當部署或提供5G業務的時,需要詳細考慮增值業務,不斷發掘5G的價值所在。”
“首先,很多物聯網的應用并不需要大帶寬或者5G,其次大多數物聯網應用對于延時的忍耐度很高,第三目前并沒有大規模物聯網的商家體系產生,也沒有大規模密度介入需求。”劉軼進一步解釋道,“物聯網的需求是足夠的覆蓋率,但是達到5G規模覆蓋的成本會非常之高,再加上未來相關芯片及系統終端初期都需要較高的費用,成本付出會遠超于獲得的體驗,一般企業及個人無法承擔,所以目前或可預見的未來,大量的物聯網應用場景還是以低價格的短距離通信為主。”
5G到底是什么
并不是所有從業者都能搞清楚5G的定義,運營商甚至都沒有一個共同認識,因此對于最終用戶來說,5G最顯著的印象就是快。
劉軼指出,5G基本定義的三個點就是速度快、可靠性高以及區域介入密度高。“5G的接入速度大概在10-20 Gbps,接入連接數達百萬個,延遲可能在1ms以下。
比起描述5G定義和特點,應用場景的描述及設想更為困難。劉軼認為,除了大數據應用之外,包括VR/AR,觸覺互聯網、工業4.0、智能電網以及機器人等領域,5G都有可能憑借其高可靠性以及低延遲等特點打入市場。
劉軼表示,目前5G的前期部署還是集中在傳統通信大國,包括美國、日本、韓國、中國為主。“雖然歐盟最近一直在強調2025年要實現整個歐洲5G的覆蓋,但是歐洲做事相對慢一點。真正我們可期待的5G在2020年左右基本上以AT&T和Verizon為主,然后是T-Mobile USA和NTT Docomo。從中國的角度來講,較早一點的資料顯示5G正在提速,近期以中國的MIIT目標來看,計劃2019年就實現5G的商用。”
關于5G的五大預測
針對5G,劉軼做出了五大預測,“第一點,預計2020年只有3%的運營商會運營基于商用的5G網絡,這個區域定義很小,可能只是某些城市。第二點,2025年我們少過45%的運營商會做5G,總體跟4G比,5G的滲透力和滲透速度都會慢一點。第三點,到2020年,我們還是發掘不出新的5G應用來,所以我們的關注點基本上還是在兩個:一是高清的視頻或者AR、VR大帶寬傳輸;二是把5G作為固網傳輸方式。第四點,2020年80%的5G部署會在發達國家。最后,2025年5G的整體價值會實現,會出現大量的邊緣計算。總體來講,5G會在2020年發生,2025年推廣,在推廣的過程中我們會出現很多成熟技術,當端到端的時延降低之后,我們才會有大規模的應用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