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臺機器現在還取代不了專家,但未來不好說。”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超聲影像科醫生趙齊羽對財新記者說。
一年多前,一臺依靠人工智能技術識別甲狀腺結節良惡性狀況的新設備, 被搬進了浙大附屬第一醫院,在經歷初期的病例積累后,機器識別甲狀腺結節的準確率已達到 85%,高于三甲醫院醫生 70% 的平均準確率,這對醫學界而言是一份驚喜。
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AI)概念,在醫療領域積極尋求落地。目前,人工智能醫療服務正在進入輔助診斷、影像識別、醫療機器人、智能藥物研發、健康管理、醫院管理、疾病風險預測、輔助醫學研究平臺八大領域,其中前三大領域已有較成熟的商用項目;同時,還在打通醫院、體檢中心、藥店、藥企、保險公司等多個環節,嘗試形成交易閉環,探尋商業模式。
掘金醫療 AI 者眾多。據第三方市場調查機構億歐統計,自 2014 年和 2015 年,中國出現醫療 AI 創業高峰,截至今年 8 月,醫療 AI 公司累計融資額超過 180 億元人民幣,融資公司共 104 家。
美國科技巨頭仍然走在前列。2014 年,IBM 投資 10 億美元組建 Watson 業務集團,其中 Watson for Oncology(沃森腫瘤解決方案)已落地 13 個國家。谷歌成立了 Deep Mind 健康部門,基于患者數據預測病情發展,為醫生提供決策參考。微軟和蘋果相繼開發了眼鏡、腕表、耳機等多種健康智能穿戴設備,并整合數據信息,嘗試更深度的虛擬醫療產品。
在中國,2016 年 10 月,百度搭建了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醫療大腦”,為百度醫生在線問診提供智能協助,為患者建立用戶畫像。今年 7 月,阿里健康及其參股公司萬里云一起推出了人工智能醫學影像平臺“Doctor You”,從事臨床醫學科研診斷、醫療輔助檢測和醫師能力培訓等。8 月,騰訊發布了人工智能影像產品“騰訊覓影”,輔助醫生對早期食管癌進行篩查,未來也將支持早期肺癌、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乳腺癌等病種。科大訊飛則在智能語音、醫學影像、輔助診療系統三大領域嘗試,8 月在安徽省立醫院落地人工智能輔助診療中心。
AI 能否顛覆傳統醫療行業?這一觀點在業界仍有爭議,不過漸成共識的是,醫療 AI 終以醫療為核心,人工智能只是賦能。至少目前看不到機器完全取代醫生的可能,而是成為醫生的助手,為醫生解決重復性工作、精準性和知識差異、資源匹配和流程管理等問題。
“去年大量醫院還在探討 AI,今年就已經進入實際操作了。”一位醫療影像領域的創業者說,該公司的醫學影像識別服務每兩三個月就能覆蓋一個新病種。
無論在技術還是商業模式上,醫療 AI 都剛剛起步。醫院和醫生的適應過程十分漫長,錯誤和漏洞隨時形成危機,尤其在中國封閉的醫療體系,醫療 AI 缺乏基礎數據,監管和準入的障礙也使其難以進入醫療核心領域。從商業化角度而言,誰有動力為智能醫療付費,還沒有清晰的答案。
沃森的實驗
IBM 的沃森腫瘤解決方案,曾被視為根除癌癥的希望,經歷 5 年的嘗試之后,這一方案最終調整為“醫生助手”,為醫生提供輔助診斷服務。
2012 年夏天,全球頂級癌癥醫療機構 MD 安德森癌癥中心與 IBM 簽約,啟動基于沃森的腫瘤專家顧問(OEA)項目,協助癌癥中心分析現有數據,提高對病人治療結果的理解。
但這個總計耗資 6200 萬美元 OEA 項目,最終因 MD 安德森癌癥中心一方的內部財務和 IT 管理問題被叫停。不過,直到 2016 年 9 月項目停止,OEA 仍尚未進入臨床使用,也未在 MD 安德森癌癥中心外部署。據 2015 年底雙方的合約稱,該系統沒有準備好應對人類探究或臨床使用,除測試與改善系統之需外,禁止用于病患治療。業界也因此質疑沃森的人工智能能力,認為 IBM 的營銷強于技術。
從業績看,沃森的增長低于市場預期。IBM 二季度的營收延續 21 個季度的頹勢,同比下降 5% 至 193 億美元,凈利潤同比下降 7% 至 23 億美元;沃森隸屬的認知解決方案業務營收,也同比下降 2.5% 至 45.6 億美元,毛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 82.2% 降至 79%。
2016 年 8 月,IBM 將沃森腫瘤解決方案引入中國。該方案誕生于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腫瘤中心(MSKCC),通過學習超過 300 種醫學期刊、250 本以上的醫學書籍及超過 1500 萬頁的研究,基于海量醫療數據與人工智能算法,發現病癥規律,根據患者信息自動給出診療方案。IBM 稱,沃森給出的診療方案與 MSKCC 專家團隊的方案符合度在 90% 以上,覆蓋乳腺癌、肺癌、胃癌等,預計 2017 年底前會擴展至 9 -12 個病種。
杭州認知是沃森腫瘤解決方案的國內首家授權運營商。除市場推廣外,杭州認知更重要的任務是完成沃森的“本土化”——不僅是語義漢化,還包括與每一所醫院從技術到適配上的量身對接。一年來,沃森被推廣覆蓋至全國 200 家大中型三甲醫院,合作模式不一。有的醫院僅將沃森作為信息資源庫,幫助年輕醫生提供參考教育和學習,有的則嘗試將沃森導入臨床流程,提供更多診療方案。
“與患者去北上廣醫院的治療成本相比,沃森是非常劃算的。”杭州認知總經理華松鴛對財新記者表示。患者只需向醫院付費幾千元,就可以拿到多至 20 個治療方案、上百頁醫學資料。
中美醫療理念、水平及用藥差異巨大,尤其在腫瘤領域,很多美國新藥并未在中國上市。人種的差異也對沃森提出了新的挑戰。華松鴛介紹,正在對沃森的數據進行修正調整,以與上海瑞金醫院的合作為例,沃森在結直腸癌領域上的 150 例應用中,臨床治療決策與專家一致度已達 90% 左右。
今年 6 月,愛康集團與百洋科技聯合將沃森腫瘤解決方案引入了 108 家體檢中心,并將合作建設 IBM 沃森腫瘤會診中心。百洋科技有關人士對財新記者稱,百洋科技花重金拿下了 IBM 兩項認知醫療產品授權,包括今年 3 月份斥資千萬美元拿下沃森腫瘤解決方案在中國市場的三年總代分銷權,以及 Watson for Genomics(沃森基因解決方案)在中國地區的獨家分銷。他們計劃將 Watson 腫瘤解決方案首先投放北京、上海、廣州與成都等地具有一定國際化基礎的醫療機構。
與公立醫院繁復的行政審批程序相比,體檢機構在商業化上更加靈活。百洋科技表示,沃森系統將結合醫生勞動價值,在不同醫療機構收取不同費用,目前公立醫院對沃森方案的指導價格為 5000 元,愛康集團可能因附加服務而收取更高的費用。
除中國外,沃森已在美國、韓國、泰國、新加坡、印度和荷蘭等地實現了商業化,但落地的難點是醫院和醫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沃森錄入信息的過程需要醫生的人工轉化,使患者病例符合系統的認知,同時醫生還要考量方案并決策應用,這一過程牽涉問診、付費、用藥、保險、責任等多個領域,需要醫院多部門協作,對醫生和醫院都是較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