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行充分利用1%的有限資金為應對能源供應與氣候環境的挑戰發揮最大的效益。中國人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對于清潔能源領域來說,刀刃就是創新,包括技術和解決方案創新、商務模式創新、融資工具的創新。為了切實推動創新,亞洲開發銀行多管齊下,包括項目審核機制、采購標準、高技術基金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本文是作者在2017年12月18日在清華大學國際生態文明學術論壇上的發言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老師、同學和各位來賓大家早上好!
感謝何校長邀請,今天非常高興有機會回到母校參加國際生態文明論壇。
先做一點回顧,不忘初心:39年前的今天,歷史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幕,我們國家改革開放拉開大幕;而我自己作為熱能工程系的新生1978年開始在這個主樓上政治課和自習,特別是在這里晚上聽英語錄音學英語。有這個主樓聽音的底子英語還不錯,1984年作為出國學習,此后在國外生活工作33年,其中非洲開發銀行7年、亞洲開發銀行17年。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以清潔技術創新來應對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和環境挑戰。
在進入能源的話題之前,首先我想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我工作了17年的亞洲開發銀行。比起成立兩年多在北京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來說,我們在馬尼拉的亞洲開發銀行是50多年老店了。在1967年亞開行開始第一筆貸款的發放的時候,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地區等都是我們的客戶,在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扶貧的任務更是艱巨。50年以后,亞洲是什么呢?不要說日本、韓國,我們預計2020年以后除2個國家以外,所有亞洲發展中國家都進入了中等、中高收入的水平。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亞開行新的使命是什么?亞開行應該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什么樣的增值服務呢?
說到這里,我想轉到今天我發言的主題,特別提請大家關注兩組數字:
第一組數字(關于人口):10.6億人口。這是國際能源署最新發布的全球無電人口數據,占全球人口的14%,大多處于邊遠地區和小海島,也是最貧困的人群。其中亞洲發展中國家有4.39億(占亞洲發展中國家人口11%),特別是在南亞,印度有2.39億無電人口。可喜的是,我們中國已經實現戶戶通電。然而,按照目前的趨勢,到2030年依然會有6.74億無電人口,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看來無法實現。如何解決這些貧窮人口的用電問題,我們估計其中30%有可能通過各國自己的大電網的延伸來解決,還有大約70%的需要以獨立的戶用光伏、村級的微電網來解決。
第二組數字(關于資金):3000億美元。這是我們亞行估計為實現控制2攝氏度溫升也為全民用上清潔能源在亞太發展中國家地區每年所需要的資金投入。相對3000億美元,那么請注意另一個數字:30億美元。這是亞洲開發銀行每年在清潔能源的投入,僅僅是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資金需求的1%。
那么,對亞行來說,如何充分利用這1%的有限資金為應對能源供應與氣候環境的挑戰發揮最大的效益呢?中國人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對于清潔能源領域來說,刀刃就是創新,包括技術和解決方案創新、商務模式創新、融資工具的創新。
為了切實推動創新,亞洲開發銀行多管齊下,包括項目審核機制、采購標準、高技術基金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第一,從項目審核機制上來說,亞行設置了能源技術總顧問,也可說是能源總監,我有幸擔任亞行這個職務的第一任。那么,我的具體任務是審核亞行所有能源項目,確保每一個項目都一定要有創新。從技術的角度說,我們重點支持的就是微電網、智能電網、儲能、需求側響應、地熱供暖、碳捕捉與貯存等等。
第二,從采購機制來說,我們傳統的制度是最低價中標。那么,為了鼓勵高技術的發展,我們不僅要看初投資的最低,更要看全生命周期的平準成本,讓高效的技術脫穎而出。我們亞行在采購政策上做了相應調整,高技術在亞行項目中得到了應有的認可。
第三,亞行設立了高技術資金,為高技術在亞行的項目中的引入開“小灶”,聘請頂尖的專家為亞行項目提供咨詢,提供最新的技術和解決方案;也用無償的贈款來補充項目的貸款,讓高技術成為用得起的技術。
上面我談了亞行為推動創新所采取的三項具體措施,但是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自己做的再好,從資金上來說也是1%。應對發展中國家能源供應與氣候環境的挑戰需要100%的努力,這就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特別是商業銀行和民營企業的力量,為此亞行正在努力打造一個清潔技術的生態網絡。
具體來說,我們亞洲開發銀行推動成立亞洲氣候伙伴基金(ACP),ACP是亞洲第一支也是目前最大的專注氣候和清潔技術領域的私募股權基金。基金于2015年成立,亞行、日本最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和最大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歐力士集團”,還有“荷寶”,荷蘭的著名資產管理公司是投資方。投資的企業中,鋅空電池這家企業是亞行私營部門貸款與ACP聯合融資,支持美國的優秀創業企業在印尼建立工廠,開拓亞洲儲能市場。
亞行還以技術援助項目支持初創期清潔低碳技術企業和當地合作伙伴一起設計和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各種行動:
建立孵化器/加速器聯盟網絡,發現優秀的創業家, 提供全球優秀的導師資源和專業資源,加速企業商業拓展;
利用亞行團隊以及合作伙伴豐富的行業經驗、網絡,幫助感興趣投資這個領域的投資機構;
進行早期市場適應性分析, 對接商業客戶甚至是國際市場;
對接大型企業客戶,對接投資機構, 對話政府機構。
我們非常注重建立平臺的平臺,與各個合作伙伴及會員合作共享資源。我們支持建立跨境的合作。去年夏天,來自全球28家清潔技術孵化器齊聚馬尼拉,亞行聯合加州清潔能源基金(CalCEF)共同推出New Energy Nexus, 一個全球性的平臺,支持全球這個領域各個機構的合作。今年的峰會邀請到來自20個國家、57家機構的78位行業領袖參與,聚焦清潔能源(技術)領域內,所以參與者以分組形式討論交流,共同參與編制清潔能源孵化的實踐指南。
舉例來說,在印度我們與CIIE機構密切合作多年,支持他們建立了印度第一個清潔技術加速器。這個加速器已經成功支持了50多家非常有潛力的初創企業。到2018年底,我們計劃幫助孵化至少100家企業。我們還為Infuse,印度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早期清潔技術風險投資基金提供資金和智力支持。這只基金已經成功投資十多家企業,涉及能效、分布式太陽能、綠色建筑等領域。我們也會舉辦投資人和初創企業的對接會,比如在菲律賓我們就做過這樣的活動。
在推動清潔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充分重視到中國的作用。在這個領域,我們可以說,中國強,則亞洲強,世界也強。因為中國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完整的供應鏈,用很多活力的中小企業,更有眾多的青年創業者。
我們與中國確立了5年的合作計劃,其中有一個具體計劃就是每一年拿出5億美元支持京津冀的空氣污染治理。去年的5億美元,我們和中投保設立融資平臺,以金融創新包括股權、租賃、擔保等金融工具重點支持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今年的5億美元和另一家央企中節能合作設立融資平臺,重點支持各類清潔技術的應用,包括生物質、工業園微電網、高爐煤氣、鋼鐵節能工藝、地熱區域供暖、氫氣燃料電池大巴等。另外,亞行董事會上周剛剛通過13.28億人民幣非主權貸款給中石化綠源地熱公司用于推廣地熱區域供熱,包括用于雄安新區。此外亞行還同時批準向綠源地熱公司的冰島股東AGE股權投資5000萬美元。
我們與清華科技園的啟迪之星已經連續兩年合作舉辦清潔技術創業大賽。2016年大賽獲獎企業一家完成了天使輪投資,一家今年掛牌新三板;還有一家今年完成Pre-A輪融資。今年的大賽吸引了全國創業項目100多家,邀請了知名的戰略和機構投資人當評委,后續會為優秀參賽企業組織市場以及投資人對接活動。
我們還與國內低碳環保技術推廣、交易和咨詢機構有合作,包括泰達低碳經濟促進中心(泰達)、宇墨咨詢、湖南省國際低碳技術交易中心,促成各個平臺機構之間的合作和經驗分享。比如介紹泰達低碳中心與湖南的交易中心合作,今年上半年泰達低碳中心為湖南提供低碳培訓服務,并于12月初聯合長沙高新區舉辦了清潔技術對接活動。帶領8家啟迪亞行清潔技術創業大賽的優秀企業參加泰達舉辦的技術對接會。
亞行繼續支持建立了“中國清潔技術孵化網絡” – China Cleantech Nexus。
我們還支持成立“中國清潔技術孵化網絡” – China Cleantech Nexus, 由服務于早期清潔技術創業企業及創業者的多家機構共同創立的資源共享平臺,成員包括孵化器、加速器、早期投資機構等。網絡旨在為清潔技術服務機構營造一個開放、共享、充滿活力的社區,通過知識、信息和資源共享以及能力建設活動,推動孵化器/加速器等服務機構的整體發展,通過優化與整合的服務,促進清潔技術創業企業和創業者在數量和質量上的雙重提升。目前該網絡擁有10多家成員機構,主要開展線下活動、機構間合作,6月份剛剛推出了微信公眾號,線上平臺在搭建中。
今年11月29-30日在長沙,由亞行與湖南省政府合辦,25個國家的近500位代表參加。會上推選出第一批亞洲“新能源領創者”(5個國家的7名優勝者);發布“低碳城市與低碳技術概述”,涵蓋十大類領先低碳技術,包括:
垃圾處理:低碳收儲運、廢棄物能源回收(W2E)
建筑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效、低碳建材
交通技術:電動汽車、智能交通、低碳燃料
可持續制造: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碳捕捉&利用
另外,2016年4月份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和亞行一起,創辦了清潔能源技術評估與推廣平臺,評推好的技術。目前已經評選過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水汽能熱泵、水泵優化能效以及波浪能發電四項技術,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我想再以一組數字結束我今天的發言:
28億:這是目前全球依然使用傳統的低效、污染能源取暖做飯的人數,占全球人口的38%;其中亞洲發展中國家有19億人,占亞洲發展中國家人口的49%;而中國依然有4.6億多人口沒有用上清潔能源取暖做飯,占中國人口的30%以上。我不知道國際能源署這個數字是否完全準確,不過我在國內走過很多農村,看到確實實現了100%戶戶通電,但是走進廚房看一看,大多還是柴火和散煤生活做飯,家里還是傳統的土炕取暖。
我認為這28億人口的基本需求是被去中心化、數字化、低碳化這個能源轉型大趨勢所忽略了,也不被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所重視。包括我們亞行,我們沒有為農村居民生活炊事用能投下多少錢。但是,解決這28億人口的取暖做飯問題,不僅是農村這些人自身的生活問題,不僅是農民家里室內空氣污染,也是全球包括城市的氣候環境和大氣污染問題。我們需要更加重視這個問題,像解決通電一樣以更多的技術創新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在這個會后就去山西長治農村考察,探討北方農村取暖做飯的清潔能源解決方案。我們也準備在明年1月份與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合作,做一次農村供暖技術的評估和推廣會,為推動解決做飯供暖這個關乎人民生存和環境根本問題做一點實事。
能源轉型革命遠未成功,各位專家同學我們一起努力!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