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11時許,3GPP批準了第五代移動通信標準5G NR獨立組網(SA)的凍結,這也意味著5G通信技術第一階段的全功能標準化工作已經完成,首個完整意義的國際5G標準正式確立。接下來將進入產業將這個標準實地化的階段。
換言之,5G時代又離我們近了一大步(近了,但還沒來)。
關于5G,代號之下你必須了解的東西
得益于早前剛告一段落的“中興事件”與“聯想5G投票事件”,人們對于5G的了解增加了不止一點半點,但與之前的2G、3G、4G相比,5G還是非常不一樣。最關鍵的點在于,人們對于5G的要求非常全面,除了延續之前幾代的提速要求之外,在通聯性、容量、延遲等其他技術細節上也有進一步的要求。
最終的結果是,5G不在僅僅為現有的移動電子設備所打造,而是人類進一步挖掘無線電技術潛力所得到的結果。
5G帶來的關鍵變革主要有3點:更快的速度、同時容納更多用戶的能力、更低的網絡時間延遲。它既能夠給每個設備提供更快地網絡速度、同時又能滿足極高密度設備聯網的負荷、同時還能降低數據的網絡延遲。
這些“更上一層樓”的特性將極大地擴大無線通信技術的應用范圍:從你家中的IoT設備、到自動駕駛、市區動態無線Mesh網絡等,這些新生的無線通信產物將繼續提升我們的生活。如果你對這些還是沒什么概念,其實一句話就能概括——5G時代,不僅無線通信技術將被融合統一,就連部分有線網絡傳輸都將被無線通信所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5G的“非獨立組網(NSA)”部分標準其實已經通過,由此也延伸出了5G網絡未來部署的兩條路徑:“獨立組網(SA)”與“非獨立組網(NSA)”。
與名字中的“一字之差”對應,SA和NSA兩種5G網絡部署的關鍵在于是否在新網絡中部分保留現有的3G、4G技術。SA的優點在于大部分采用新技術,但啟動成本更高;NSA的優點啟動成本低、容易過渡,但需要同時兼容新舊技術,也有可能影響到實際的網絡表現。
就目前來說,國外的運營商比較偏向非獨立組網(NSA)方案,中國國內的運營商則主要偏向獨立組網(SA)方案。
5G大戰將至
不同于之前的3G、4G時代,5G通信標準的制定直接奔著國際化而去(此前只有Verison發布了一個自己版本的5G標準),看上去大家似乎都在3GPP這個國際化組織中“和和氣氣”地為標準出一份力,但這實際上會讓后續的行業競爭更加激烈。
因為在3G、4G時代,總有一些人會選擇嘗試建立自己的標準,然后最終變成“主動棄權”的。而在行業已經建立統一基礎標準的前提下,沒有人會直接落伍,但競爭也將變得“短兵相接”,變成考驗企業“戰斗力”的格局。
這對于已經全面參與到5G基礎標準建立的中國通信公司們來說,其實算半件好事,因為中國人不怕競爭,只怕大家“不帶我們玩”。
所以老問題又來了:5G距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至少在2018年內,普通消費者是絕無可能接觸到了。即便把時間改到2019年,也將是一個大“挑戰”。
整體而言,5G這場行業期盼、準備已久的大變局,已經完成了幾乎所有預熱的環節,即將進入“正式表演的環節”。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我們,只需要一邊看演出,一邊等待5G落地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