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自提出以來,在社會各行各業進行了廣泛傳播和應用嘗試,當下的AI技術運用已經開始從基礎層向應用層發展。HIMSS Analytics針對美國醫院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前景開展了一項調查,調查分析,在85家醫院中目前已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僅占4.7%。同時調查顯示,大約35%的醫療機構計劃在兩年內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而計劃五年內應用人工智能的醫院超過一半以上。
為助力醫療AI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正式啟動
億歐大健康4月12日消息,2018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醫療AI論壇在重慶舉行。大會上,騰訊公司獲批承建,并正式啟動了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從創新創業、全產業鏈合作、學術科研、惠普公益四個維度推動國家人工智能戰略在醫療領域的落地,構建一個醫療機構、科研團體、器械廠商等多方參與的開放平臺,共同推進AI技術在醫學影像、輔助診斷、醫療機器人等眾多醫療環節的探索和應用。
初篩成為分級診療的發展瓶頸
為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我國開始推行分級診療,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醫聯體建設、家庭醫生簽約等相關文件;2017年的醫改重點工作主要是圍繞基本建立分級診療、全民醫保等5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展開。
中國醫學科學院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研究院/教授喬友林表示,在推行分級診療的過程中,我們花了大力氣將推行初篩、分流以緩解大醫院看病難,提升患者就醫體驗的問題。但分級診療的發展瓶頸最終仍卡在了疾病初篩階段,喬友林認為其主要原因是從省級醫院開始,越往下級醫院推行,其醫療服務能力就越弱。
然而,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中要求,到2030年的人均壽命達79歲,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早期診斷率提高15%。同時,規劃中還強調要進行健康中國建設,堅持預防為主,優化健康服務體系,強化早診斷、早治療和早康復。
對此,國家消化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柏愚教授則表示,從消化道疾病來看,我國的食管胃腸癌診斷率低于15%;同時,與日韓胃腸癌五年生存率達到60%至70%的數據相比,我國五年生存僅為30%至50%。柏愚認為,提高我國的胃腸癌早診早治率,每年可減少數十萬的晚期病例。
柏愚教授認為這是沒有形成癌癥防治策略導致的后果,他認為從消化癌的判斷層面來看,AI技術的介入有利于輔助醫生進行判斷消化道息肉,從而提高醫生工作效率、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現象。同時,喬友林表示,臨床醫生是會犯錯誤的,而“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將以往經驗總結起來輔助醫生進行日常的診療工作。
醫療AI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由此可以看出,未來,AI技術在醫療領域內的應用將更加廣泛。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顯示,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 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Al創新中心。
盡管從技術層面來看,AI技術針對醫療過程中的部分痛點可以起到積極作用,但針對醫療領域中實際場景的落地運用,AI技術在醫療大健康的這條路該怎么走仍然成為業內專家一直思考的問題。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鄭眾喜表示,當前有很多公司在不同方面提倡AI技術與應用場景的結合,但在醫療領域內真正需要人工智能的是兩個地方:醫生很難診斷的和醫生忙不過來的。
針對醫療資源分配問題,喬友林告訴億歐大健康,從醫療層面出發,要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首先應該找到一個普適性技術。他提出,當前的很多公司產品具有排他性,產品與設備是捆綁在一起,導致無法與其他設別連接,這也是騰訊創新性平臺的最大亮點。
此外,騰訊互聯網+醫療中心負責人常佳也表示,當前AI技術應用的最大困難之一就是抗噪問題。常佳表示,當前很多公司都在宣傳AI技術的準確率,他認為除此之外,如何面對不同源的狀況才是更加關鍵的問題,這表現在AI產品在有的醫院有著很好的結果,到其他醫院卻根本不適用。
對此,常佳表示,目前騰訊覓影落地100多家三甲醫院,但抗噪的要求非常高。從不同設備、不同醫生的操作習慣,到AI技術的訓練問題,騰訊覓影目前正在通過廣泛性的測試解決上述問題,但他也表示,針對目前AI技術而言還有很大困難,還需要豐富的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