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收購恩智浦沒有得到中國商務部的肯定,收購以失敗告終。如果單純的從商業角度看待這個問題,那只是一筆沒有做成的買賣,但是,當這筆買賣牽扯到如此長的時間(21個月),牽扯到如此多的人(高通、恩智浦約有70000員工),牽扯到如此特殊的時間節點(“貿易戰”),注定它成為一筆不普通的買賣。事情剛有結果,諸如“貿易戰的犧牲品”等各種說法就甚囂塵上,在這個特殊的時間,完全沒有受到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確實不太可能,但是將失敗完全歸咎于“貿易戰”也有點牽強,因為早在2017年4月高通就向中國商務部提出申請,從程序上而言,中國反壟斷機構的審核周期為180天,但審批卻一直沒有答復,這個時候特朗普正忙著“退群”和訪華;2018年1月,高通成功獲得了其他反壟斷機構的許可,只有中國政府還未放行,這個時候“貿易戰”還沒開打。也許國家一開始也沒打算同意,只是拿這樁交易做籌碼也未可知。至于到底中國對高通“SAY NO”是出于怎樣一種考慮,后續還會不會出現什么驚天逆轉,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但是對于眼前的當下,對于這樣一個結果,對高通有怎樣的影響?對半導體行業的格局有怎樣的影響?對中國又有怎樣的影響?不得不考慮。對于高通,收購失敗除了20億美元的分手費以及3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這些真金白銀的付出;更重要的是高通下一步的路該怎么走?雖然5G可能會是一個新的增長點,但5G所衍生的商業模式不甚明朗,大家依然是“審慎布局”,在這個大背景下,手機行業的增長停滯使高通轉型的動力空前之大,從其收購恩智浦的耐心可見一斑。所以此刻高通收購恩智浦不成,也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內部重心轉移,當然對半導體行業,考慮到技術積累以及專利等技術壁壘,重新布局另外的市場著實不易;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繼續通過收購快速補齊短板,世界范圍主要的車用半導體供貨商,除了恩智浦,還有ST與Infineon,也不排除會有一些發展勢頭迅猛的初創企業進入高通的眼球,就像之前Xilinx拿下了清華系創業公司深鑒。跳開這筆收購,移動通信的霸主現在就開始瘋狂發力布局下一個科技時代,除了感嘆時間的神奇魔力,不得不佩服科技變革帶給時代的飛速發展,且看高通如何走好這下半程。
雖然高通和恩智浦暫時沒有走到一起,但最近幾年新老巨頭間的相互并購早就在半導體行業屢見不鮮了。類似于高通收購恩智浦,英特爾收購Altera、ADI收購Linear都是為了補齊自己的短板;還有索性就是大魚吃小魚的游戲,恩智浦收購飛思卡爾后成功進入半導體行業TOP10,緊接著就被高通出價,同樣,過程中博通也將觸手伸向了高通……一方面這是半導體行業的獨有現象,因為投資巨大,且技術更新不斷加速,各個細分領域的半導體企業越來越多,一家獨大的局面不復存在。1966年,TI、Fairchile和Motorola占據半導體行業大約70%的收入,而今天長期霸榜的英特爾的市占率也不到15%。想要保住行業的領先地位,需要持續不斷的加大投入,這對任何人都是巨大的挑戰,所以需要強強聯合、抱團作戰!另外一方面因為芯片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它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另一種生活食量,無論對于個人、企業乃至整個國家。所以與半導體行業緊密相連的的往往不只是商業活動,更深層的還有一個國家未來的命運?;谒羞@些特殊因素,半導體行業的舉動往往牽涉到太多政治、經濟活動,甚至作為大國間的博弈手段出現。特朗普叫停博通收購高通、中興剛剛恢復營業就收到三大運營商的開門紅包,同樣都是出于國家戰略的考慮,正像前面提到的,什么“貿易戰的犧牲品”,也許政府壓根沒打算批準高通的收購。
事已至此,高通投下的石子暫時只是在這本不平靜的水池里激起了絲絲波瀾,沒有引起實質的山洪海嘯,行業內的其他巨頭可以暫時緩口氣,國內的半導體業態為此不至于太失衡,但歷史的車輪誰也阻擋不了,半導體行業的并購整合不會隨著高通的失敗而停下腳步;整合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打通產業鏈各個環節,繼續堆高技術壁壘,加寬護城河,商業角度講就是不斷擴大自己的競爭優勢,所以對于我們,就是要在他們所謂的報復來臨之前,在這些巨頭們進一步拉開差距之前,在半導體行業核心競爭領域的大門關閉之前,在我們手中砝碼沒有全部失去之前,唯有拼命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