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前的人工智能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立足當前反觀相關政策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人工智能相關政策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智能制造時代(2015~2016年)
隨著《智能制造2025》提出的“智能制造”概念,而在這期間,國家的重點在于將現有的工業系統與更新的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相結合,利用新的信息化網絡技術,將原有的傳統工業體系進行智能化擴展。在這個階段人工智能只是被當作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分支,應用領域也僅僅是與工業相結合,促進產業升級。
第二階段,“互聯網+”時期(2016~2017年)
隨著“互聯網+”概念興起而發布的一系列政策,在這些政策里,人工智能的概念首次被確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人工智能的技術也日新月異,人工智能和“互聯網+”并列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題,“互聯網+”的重要一環。
第三階段,國家戰略規劃期(2017年至今)
人工智能的國家戰略地位確立,成為經濟發展的大主題。人工智能對各個產業的推動能力也被重視,突破了僅僅和工業相結合的視角。同時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以及人才相關指導意見與落地政策紛紛頒布,各行各業也將與人工智能的結合作為發展的第一要務。
1、智能制造時代(2015~2016年)
從《智能制造2025》(2015年5月)開始,“智能”首次進入高層的戰略布局。在這個時期,其政策關鍵核心在于“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也就是兩化融合,也是《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的九大戰略任務之一。
而在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任務解讀中提到,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制造,就是要推動互聯網+制造業,通過互聯網制造業的融合,引領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推動物聯網+工業,云計算+工業,移動互聯網+工業,網絡眾包+工業等模式,通過互聯網與工業的聚合裂變,實現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邁進。
圍繞《智能制造2025》,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2015年7月)。該《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依托互聯網平臺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創新服務,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要進一步推進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處理、生物特征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決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
2016年初,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重點開發移動互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增材制造、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等技術的發展,重視基因編輯、干細胞、合成生物、再生醫學等技術對生命科學、生物育種、工業生物領域的深刻影響,開發氫能、燃料電池等新一代能源技術,發揮納米技術、智能技術、石墨烯等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
同年3月,國務院《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出,要重點突破人工智能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行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創新。培育集成電路產業體系,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顯示、移動智能終端、第五代移動通信(5G)、先進傳感器和可穿戴設備等成為新增長點。”
這個階段人工智能概念首次在“智能制造”、“互聯網+”的相關政策中被提及。但是如何將“人工智能”落地,相關政策還并沒有進一步的細化,而之后隨著“互聯網+”提速,人工智能相關政策紛紛落地出臺。
2、“互聯網+”時期(2016~2017年)
2016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發布《“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表明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決心和態度,也正是隨著這個方案的發布,人工智能也正式被當作“互聯網+”中的重點一環。(這套方案涵蓋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方方面面,下文僅列舉其總體思路及實施目標。)
三年方案總體思路: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提升國家經濟社會智能化水平為主線,著力突破若干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增強智能硬件供給能力。著力加強產業鏈協同和產業生態培育,提升公共創新平臺服務能力。著力加強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引導產業集聚發展,促進人工智能在國民經濟社會重點領域的推廣。加快發展“互聯網+”新模式新業態,培育壯大人工智能產業,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提供有力支撐。
三年方案實施目標:到 2018 年,打造人工智能基礎資源與創新平臺,人工智能產業體系、創新服務體系、標準化體系基本建立,基礎核心技術有所突破,總體技術和產業發展與國際同步,應用及系統級技術局部領先。在重點領域培育若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業,初步建成基礎堅實、創新活躍、開放協作、綠色安全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形成千億級的人工智能市場應用規模。
在這一政策發布之后,國務院《“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16年7月)、國家發改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請組織申報“互聯網 +”領域創新能力建設專項的通知》(16年9月)中,分別就人工智能中的研發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以及發展自然人機交互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應用問題,做出指導性意見。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3月)中,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在這個時期,人工智能首次由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網信辦將工作規劃提上章程,同時人工智能在“互聯網+”、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等政策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國家也越來越重視“人工智能”這一分支對智能制造的重要性。
3、國家戰略規劃期(2017年至今)
隨著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人工智能終于進入國家戰略規劃期,作為一項重要的國策。《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
到 2020 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
到 2025 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能成為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到 2030 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而在之后的十九大中,人工智能也進入十九大報告中。
在隨后,根據《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人工智能標準化白皮書(2018版)》等相繼發布,從實際的工作布置中,將發展規劃的三步走中第一步“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落到實際的工作步驟中。
其中三年行動計劃以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聚焦培育智能產品、突破核心基礎、深化發展智能制造等四大任務,標準化工作作為重要保障措施,對支撐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白皮書則通過梳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和產業演進情況,分析人工智能的技術熱點、行業動態和未來趨勢,從支撐人工智能產業整體發展的角度出發,研究制定了能夠適應和引導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進而提出近期急需研制的基礎和關鍵標準項目,呼吁社會各界共同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研究、產業投入、標準建設與服務應用,共同推動人工智能及其產業發展。
4、小結
通過以上的政策梳理,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從一開始的“智能制造”概念中的智能一詞,逐漸拓展為“互聯網+”中的人工智能,到如今人工智能已經正式成為一項國家戰略,發展極其迅速。
而近幾年配合著國家層面的指導思想,各地各行業也在人工智能方面發布了一系列支持技術發展、應用落地、人才支持的政策,隨后的幾篇中我們也將為大家繼續進行梳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