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國內科技企業對半導體行業最關注的一年,很多的科技企業紛紛開始造芯片,一時間,“中國芯”的話題成為很多業內人茶余飯后的談資。最近,比特大陸、華米等企業備受關注,不是因為它們的財報數據,而是它們對芯片產業的堅持。
比特大陸上市或為AI芯片量產鋪路?
提起比特幣,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比特大陸。可能很多人對它的印象是一家礦機生產商,其實不止如此,它也是一家專注于高速、低功耗定制芯片設計研發的科技企業。在芯片設計上,它擁有16nm工藝芯片的量產經驗,多款ASIC定制芯片成功上市。
9月26日,比特大陸在香港聯交所披露招股書。據了解,比特大陸2018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8.45億美元,凈利潤7.43億美元,整體市場表現不錯。
“閃亮”的財報背后是對礦機市場的依賴
雖然比特大陸今年的財報可喜,但以目前來看,仍無法擺脫對礦機市場的依賴,礦機對它們的銷售貢獻占比最高。比特大陸如果專注于礦機市場,對于它們而言,錢不是主要因素,畢竟營收能支撐它們的運營。但比特大陸的野心不止如此,它們不只是想做礦機龍頭企業,AI芯片是它們非常看好的領域。
今年的礦機市場也不穩定,因為礦機與加密貨幣息息相關。隨著國家對比特幣相關交易的管理加強,近日出臺了許多政策,對市場影響很大,部分比特幣網絡平臺關閉。比特大陸也是感受到了壓力,加速了公司新業務布局的節奏。
尋求新的業務打破迷局
由于加密貨幣市值行情的低迷,市場會降低挖礦機的經濟回報,比特大陸的AI芯片業務并不是受此影響,因此急需新的業務支撐公司的“夢想”。
比特大陸曾自稱為中國第二大無晶圓廠芯片設計公司,全球第一大加密貨幣礦機公司。雖然有點夸大其詞,但也可以展示它們的“造芯”決心。比特大陸的AI芯片以ASIC芯片為主,這是一種應用面相對狹窄的芯片。但近日有業內人士透露,比特大陸正在研制通用芯片,那就是GPU芯片,目前處在加速研發當中。
華米科技:從“悶聲發大財”到“悶聲做芯片”
說到“悶聲發大財”的企業,近年來快速崛起的華米科技絕對算其中之一。作為小米生態鏈企業,華米科技的可穿戴產品非常受市場歡迎,其研制的智能手環是全球銷量僅次于蘋果的暢銷產品。
可是這一次,讓華米科技成功上頭條的不是手環,而是芯片。9月17日,華米科技在北京舉行新品發布會,推出了全球智能可穿戴第一顆人工智能芯片:黃山1號。官方介紹,黃山1號是全球首款集成AI神經網絡模塊的處理器,也是全球首款RISC-V開源指令集可穿戴處理器。據華米科技創始人黃汪介紹,黃山1號已經流片成功,預計在2019年上半年正式商用。
乘勝追擊的華米科技
華米科技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推出這款令業界驚訝的芯片,造芯速度著實驚人。那么它為什么要“造芯片”呢?筆者認為有三個原因。
一是可穿戴產品市場瓶頸,雖然華米科技在可穿戴產品的市場表現不錯,但增長乏力是它們必須面對的現狀,很多的同質化手環產品面臨著市場的嚴重考驗。
2018上半年,華米科技的營業收入達到了13.46億元,同比增長63.7%。華米科技旗下手環產品的出貨量累積達到了1010萬臺,同比增長31.2% 。華米科技產品的高市場反響并沒有讓它們沉醉于以往的成績,反而主動破局,讓產品擁有更強大的市場說服力,可以說是乘勝追擊。
二是用芯片為產品賦能,差異化經營幾乎是任何科技巨頭需要考慮的問題,芯片作為核心科技產品,在追求性價比的可穿戴上,重要性很高。如今很多可穿戴芯片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質化,而且續航、芯片性能等均有提升空間,黃山1號強大的性能給產品賦能太多。
三是加強在智能穿戴產品的話語權,不同于傳統的穿戴產品,未來AI技術將成為很多行業的“標配”,智能可穿戴設備已經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并且很多人已經習慣了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存在。作為智能穿戴產品的核心,芯片是其最有話語權的技術,也是最關鍵的核心。
總結:隨著國家對半導體產業的重視,企業在對芯片市場的態度發生了巨變,從原來的“抵制”到如今的“追捧”,其中有自身核心業務市場的疲軟因素,也有對芯片行業的看好,尋求未來更好的業務打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