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關鍵和最重要的是如何把當下最熱門的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運用在低壓電器行業,從而提高產品的更新換代,提升整個行業的轉型——這才是重中之重。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整體趨于緩和,我國電力工業發展也逐漸回落,面對新能源競爭、成本上漲、市場競爭空前激烈等沖擊,低壓配電亟需實現智能化升級。
在未來智能化商業峰會廈門站上,《全球智能化商業》采訪了羅孚電器中低壓配電事業部總經理劉宗健,他認為必須引入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才能促進實現整個產業的全方位轉型。
羅孚電器中低壓配電事業部總經理劉宗健
以下為對話實錄:
低壓配電發展放緩,行業面臨空前危機
全球智能化商業: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整體趨于緩和,我國電力工業發展也逐漸回落,您認為整個低壓電器行業面對哪些挑戰?
劉宗健:首先,最大瓶頸是技術危機。國內低壓配電產品的定位在整個國際領域來說屬于中等偏上,但產品在其質量可靠性、生產工藝、產品設計方面卻未能跟上。
與行業內國際知名品牌相比,我們同行企業研發投入不足,且研發模式亟需改變,同時缺少對于自主研發來說不可或缺的高精尖技術人才和研發能力。其次目前的國內低壓配電3C標準門檻過低,不利于行業長遠健康發展。行業標準混亂,智能行業標準不夠完善。
第二,產品方面,成本壓力只增不減。線下實體經濟疲軟,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普遍上漲,企業融資難度加大,國內低壓電器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產品低端化、同質化現象嚴重,許多企業陷入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從蘇聯引進的初代低壓電器技術雖仍然在產在售,但是利潤微薄,逐漸無法滿足客戶日益變化的新需求,
第三,行業內競爭形勢嚴峻。國家電網公司占有國內80%以上市場,并且目前還在不斷擴展制造產業鏈,從而進一步加強行業壟斷,這是中國電力產業的特有現象。
在未來智能電網、全球能源互聯網等建設中,電網公司更傾向于采用自有下屬企業品牌。同時,以ABB、西門子、施耐德為代表的國際知名電器品牌陸續進入中國,合資品牌壟斷高端市場,實施本土化產略,蠶食國內中端市場份額,市場競爭空前激烈,中低端企業面臨洗牌出局的風險。
市場流量依舊龐大,期待行業未來發展
全球智能化商業:在您看來,低壓配電行業前景如何?
劉宗健:實際上,我國低壓電器市場總的流量依舊龐大。據統計,國產低壓電器產品已超1000個系列,年銷售額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主要應用于建筑領域、電力領域及工業領域。綜合低壓電器下游三大應用領域的增長趨勢及對全產業鏈的調研分析,再加上急速擴容的經濟規模和不斷升級的消費能力,預計未來幾年行業整體需求增速有望保持10%以上。
亟需引入智能化,實現全方位轉型
全球智能化商業:當傳統電器偶遇智能家居,請問該如何突出重圍?
劉宗健:面對重重困難,我們可以考慮全方位轉型來應對。
首先,除了真金白銀的研發投入以外,我們要重視新興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建立完善行業標準體系,包括性能標準、通信標準、可靠性標準和能耗標準。
第二,隨著智能電網跟全球能源的互聯網的發展,中高端市場份額變大,低壓電器亟需產業結構調整,研發第四代低壓電器的智能化產品,升級換代的需求迫在眉睫。
我們可以將新能源納入低壓電器的利潤增長點,發展云平臺技術。目前我們的新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發送故障報警信號,突破了傳統電工逐個排查的方式來解決故障,甚至具備能作出偏差判斷的自我學習能力和遠程服務功能,因此需要更多優秀的企業參與完善產品之間數據傳輸協議的兼容性,提高產品的內部芯片使用性能。
第三要發展物聯網的云平臺技術。這個概念大家會比較熟悉,比如蘋果手機突破了傳統斷物器的限制,通過遠程控制升級系統;新型汽車制造商特斯拉是一樣,新一代斷物器通過OTA的遠程安裝數據包的方式實現加速提升等性能升級,操作便捷,大大提升了行業效率。
第四是要鼓勵產業集群化,產業細化,分工合作,加速低壓電器行業轉型,在實體經濟中充分發揚互聯網+的思維,如果是研發銷售能力較強的企業,就該把生產環節交給富士康這類企業。
第五要加深品牌化的影響,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大家越來越關注品牌價值。隨著國內所謂全球市場一體化,國內企業在不斷的往外走,國際企業也在不斷的涌入中國,這個市場的滲透是一個相互滲透的過程。
全球智能化商業:您如何看待目前低壓電器行業的發展動向?
劉宗健:總結起來有八個詞——市場全球化、產業集群化、技術創新驅動、數字化、智能化、產品更新換代、市場面臨洗牌、行業標準發展、綠色低碳革命。我個人認為最關鍵和最重要的是如何把當下最熱門的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運用在低壓電器行業,從而提高產品的更新換代,提升整個行業的轉型——這才是重中之重。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