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風光過,也陡然低迷過。如今比特大陸,來到了轉型自救的重要路口。
據推特網友爆料,比特大陸第三季度虧損7.4億美元。而若再加上因算力大戰投入的資金,這一數字只會更高。
或許很多人已經忘了,就在3個月前,比特大陸的招股書還顯示,其今年上半年總盈利達7.43億美元,同比增長近8倍。
反差之大,令人唏噓。
成也“挖礦”,敗也“挖礦”
相信很多人在去年下半年甚至今年之前,對比特大陸這家公司幾乎一無所知。而其4年的默默無聞,和區塊鏈產業發展關聯甚多。或者可以這么說,比特大陸之所以能被冠以光環,比特幣功不可沒;如今墮下神壇,也和比特幣相關。
比特幣出現的時間點很關鍵。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波及之廣和影響至深仍歷歷在目。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中本聰在一個隱秘的密碼學評論組上貼出比特幣白皮書,詳細描述了他對虛擬貨幣的設想,小范圍內激起了不小的水花。
2009年,中本聰“挖”出了第一批50個比特幣,按照比特幣的POW機制,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挖礦的計算機去獲取比特幣,但比特幣每四年會減半,最終流通的總數上限為2100萬個。此時,“挖礦”和“礦機”才萌芽。這一年,吳忌寒大學畢業,進入了投資行業。
吳忌寒接觸比特幣,是在2011年。彼時,他在投資業歷練已有4年,直覺告訴他比特幣價值極大,在單枚價格10美元一個的時候,吳忌寒持10萬美元入了場。
拐點出現在了2013年。
這一年,大量資本涌入比特幣市場,導致比特幣價格迅速飆高。在當年末最后兩個月,比特幣價格從原本200美元左右,迅速沖高到1000美元以上,上揚幅度達5-6倍。
同時,礦工們僅用4年時間,挖出了幾近總數的一半的比特幣。
物以稀為貴,比特幣剩余數量越少,需要的挖礦算力要求越來越高,“礦工們”的急迫感就越重。由此,高算力的ASIC礦機需求瞬時暴漲。
在ASIC礦機出現之前,以比特幣POW機制為代表的挖礦行為都是基于CPU/GPU來進行,ASIC芯片的出現使得挖礦效率陡升萬倍。
吳忌寒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辭掉了原本的投行工作,創立比特大陸,專心“挖礦”。
憑借著強大的研發能力和迭代速度,比特大陸研發的高算力螞蟻礦機在行業內迅速站穩腳跟。螞蟻礦機的成功,讓比特大陸的市場影響力和前景也愈發可觀,每年數十萬臺礦機的生產能力更讓它打敗了其他ASIC礦機,壟斷了全球90%比特幣礦機市場。
時間到了2017年。
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狂漲,比特幣價格也這一年年底逼近2萬美元大關,伴隨著加密貨幣的水漲船高,螞蟻礦機一時竟有了一機難求的盛況。
但這樣的漲勢只延續到了今年上半年。從下半年開始,因技術標準和規范不統一、第三方評價機制不完善、核心技術瓶頸難破、行業炒幣亂象,以及相關管控政策等,區塊鏈行業發展態勢迅速下滑。
僅以比特幣為例,今年年初,比特幣的價格一度達到了最高點15000美元,截止到現在,比特幣已經低至3000多美元,跌幅將近80%。
比特幣暴跌、挖礦營收急速縮水,首當其沖的就是礦機主和礦場們,反映到比特大陸上,則是螞蟻礦機價格的跳水式下跌。以S9礦機為例,其最早是2萬元出頭起賣,今年1月份頂峰時期高達3.5萬元仍一機難求。但目前零售價僅為2000多元。
再加上吳忌寒公然違約,引發BCH分叉大戰犯了“眾怒”等負面新聞的持續發酵,重擊之下,比特大陸從半年穩賺7.4億美元到全部虧掉,只用了3個月時間,原本“轟轟烈烈”的上市計劃也驀然擱置。
危機之下,比特大陸的轉型已然清晰,那就是擁抱AI芯片。
詹克團的AI訴求
比特大陸有兩個CEO,一個是吳忌寒;另一個,是技術出身的詹克團。而通常情況下,雙CEO的出現有兩大主要原因:公司危機和內部分歧。比特大陸似乎兩個都占上了。
公司危機方面不用再做過多贅述,內部分歧則似乎是由來已久。
如果說,吳忌寒的投資眼光讓比特大陸走向成功,那么詹克團則讓吳忌寒走上了巔峰。
從工商資料看,比特大陸的法定代表人并不是“高調”的吳忌寒,而是詹克團,他才是比特大陸真正的BOSS,實際占股達到了61%,吳忌寒持股僅20%。而這樣的持股比例,源于吳忌寒與詹克團最初的約定。
2013年,非技術出身的吳忌寒找到了詹克團,承諾只要詹克團可以成功研制出高算力礦機芯片,便可給其團隊股份,且每次完成礦機制造及升級都能獲得股份。
事實證明,吳忌寒眼光很好。
從清華大學到中國科學院,詹克團一直從事IC設計方面的工作,實力有目共睹。僅半年時間,詹克團就研發出了55nm比特幣挖礦芯片——BM1380,以及基于BM1380芯片的螞蟻礦機S1一代,算力遠超當時同行。除此之外,一心只在研發上的詹克團自身技術成長也非常迅速,到今天,螞蟻礦機迭代已至第14代。
只是,吳忌寒和詹克團的“矛盾”,似乎從一開始就存在。
作為投資者,市場判斷是吳忌寒的立身之本;而詹克團作為技術人員,只有技術精進才能讓其興奮起來,礦機芯片只是其中之一。
有人說,因為在礦機芯片上已經走到世界前列,詹克團對相關產品的研發開始興致缺缺;也有人認為,比特大陸近兩年再沒有最新礦機芯片推出,是因為詹克團在這方面相繼受挫,有改變研發方向的打算,而AI芯片設計就是主攻方向。
實際上從2016年開始,比特大陸技術團隊的招募重心就開始偏向AI芯片設計人才。今年年初,比特大陸產品戰略總監湯煒偉曾透露,其AI芯片團隊規模已超300人。而到今年9月,根據其招股書信息看,僅AI芯片設計人員便已達到了298人。在區塊鏈產業集體遇冷的當下,這顯然已成比特大陸最佳救命稻草。
或者以吳忌寒曾經的話說,“我和Micree是互補組隊,就像乒乓球雙打比賽,球打過來,誰在最佳接球位置誰說了算。”
如今,到詹克團接球的時候了。
從礦機芯片到AI芯片,是“逆天而行”
較傳統芯片而言,AI芯片的優勢不用過多贅述。除在GPU/CPU處理速度、功耗、延展性等方面都有質的提升外,其在專用方面的性能提升更加出眾。也因此,AI芯片已經成為了眾芯片廠商的必爭之地。
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ReportLinker公布額人工智能芯片研究報告看,未來5年,全球AI芯片市場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預計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08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53.6%。
可以看到,目前除英特爾、英偉達、華為等巨頭公司紛紛入局之外,地平線、寒武紀等創企也正憑借技術實力,在AI芯片領域大展拳腳。比特大陸較之而言,此時入局顯然已經落后不少。好在有礦機芯片研發經驗支撐,其在AI芯片上的研發速度非常的快。
拋開因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帶來的光環,比特大陸“礦機賣家”的背后它可以稱得上是一家高性能計算芯片研發公司。
“過去幾年我們做虛擬貨幣的計算芯片,現在進入人工智能其實不是外界所說的轉型,只是找到了一個新的應用領域而已。”對于比特大陸研發AI芯片相關產品,詹克團解釋稱,“傳統芯片已無法滿足日趨增長的計算需求,而較之FPGA,ASIC架構的專用處理器在深度計算方面有著很強的優勢。”
2017年,詹克團帶隊,推出了采用28nm工藝的第一款自研云數據中心AI專用芯片“SOPHON(算豐)”、深度學習加速卡SC1和SC1+,以及智能視頻分析服務器SS1,主要關注安防、互聯網和大數據三個領域,正式進軍人工智能行業。
今年10月,比特大陸更是一舉發布了終端深度學習推理AI芯片BM1880、基于云端人工智能芯片BM1682 的算豐智能服務器SA3、嵌入式AI迷你機SE3、3D人臉識別智能終端以及基于BM1880的開發板、AI模塊、算力棒等多個產品,其中BM1880已于今年7月成功流片。
不難看出,比特大陸正從芯片、硬件到計算平臺,從云端、邊緣側到終端做著全方位AI芯片布局。
真正算起來,從入局AI芯片到可以布局生態,比特大陸只用了不到1年的時間。當然,情勢所逼是必然原因,而強大的研發實力則為此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比特大陸的招股書中,除了大篇幅提及的AI芯片,其更是將自己定位在了“中國第二大兼全球前十大無晶圓廠芯片設計公司”上。
吳忌寒曾說,“人天生就在逆天而行。我們微小若塵埃,卻要與宇宙對抗;我們僅僅擁有70年光陰,卻要與140億年的造物較勁。”
如今從礦機芯片到AI芯片,可能就是比特大陸“逆天而行”的一次轉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