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時值世界帕金森日,羅氏制藥中國與騰訊醫療人工智能實驗室深化合作,共同推進人工智能(簡稱AI)技術在帕金森病管理中的探索與應用,為推動帕金森病的規范化及個體化診療助力,同時也能助力提高帕金森病管理的服務效率,為更多臨床專家和患者帶來福音。
上海羅氏制藥普藥事業部副總裁徐曉峰先生(右)與騰訊醫療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范偉博士(左)代表雙方出席了此次深化合作的簽約暨啟動儀式。
去年11月,上海羅氏制藥與騰訊共同宣布啟動戰略合作,開啟以患者價值為導向的數字化醫療健康服務模式的全新探索。此次雙方再度攜手深化合作,憑借騰訊醫療人工智能實驗室先進的AI技術,結合上海羅氏制藥在國內帕金森疾病領域多年積累的經驗,深入調研合作,推動人工智能在帕金森病的診前、診中、診后等多個環節的輔助功能。
眾所周知,帕金森病是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的神經多系統變性疾病,根據流行病學數據,65歲以上發病率為1.7% ,目前我國約有250萬帕金森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約10萬。該病由于發病隱匿,早期不易被發現,而且大眾對早期帕金森病認知較低,就診率也低,再加上很多臨床醫生對帕金森病的認知度也不高,診斷中容易與頸椎病、中風、老年癡呆癥等混淆,導致疾病誤診率高、治療率低,因此相當一部分患者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然而,帕金森病是目前為數不多的經治療癥狀可良好改善的退行性神經變性疾病,因此越早確診,越早治療,癥狀改善效果越好,患者及家庭則獲益越多。
在帕金森病的全程管理過程中,醫生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對帕金森病人進行評估,讓病人做一套動作然后對其進行評分,整個過程需要大約半個小時。而判斷病情進展的量表都需醫生憑經驗打分,具有主觀性,耗時且不容易統一標準。
為節省時間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在人工量表的基礎上提供更加科學客觀的評估依據,騰訊醫療人工智能實驗室推出帕金森病運動功能智能評估系統,通過無可穿戴傳感器視頻分析技術,識別運動視頻中的身體部位的關鍵節點、定量分析動作指標,實現UPDRS/MDS-UPDRS(國際普遍采用的帕金森氏病評分量表)評分的“可量化”和“精細化”,提高運動評測精度。
借助這些評測,醫生可以更高效地評測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對患者進行分級,實現在移動化、居家環境下的患者運動功能評估,從而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此項技術輔助醫生將診斷速度提升10倍,填補了帕金森運動功能輔助診斷的國內外空白。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華山)帕金森主要研究者王堅教授(上圖中)介紹,“目前預實驗的數據顯示,帕金森病運動功能智能評估系統的AI評分結果與專家人工評分結果的一致性非常接近,完全達到預期效果,后續更大規模的正式臨床試驗在積極準備的過程中。”
騰訊醫療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范偉博士表示,客觀量化帕金森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障礙和服藥后的有效性,對于患者、患者家屬和醫生都是一件好事情。運動視頻分析技術相比較于普通的圖像分析技術更具挑戰性,AI可以解決其中一些關鍵技術問題,比如,幫助臨床醫生提高效率,為患者帶來便利。
羅氏制藥中國總裁周虹女士說道:“作為個體化醫療領域的領導者,一直以來,羅氏制藥秉著“先患者之需而行”的理念始終致力于幫助患者延長生命,改善生活質量。我很高興看到此次合作結合了羅氏制藥在醫療領域多年的專業優勢以及騰訊在AI領域的深厚積累,通過AI與醫學的深度結合,助力帕金森病患者提高生活質量!”
知識擴展:認識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的神經多系統變性疾病,65歲以上發病率為1.7% ,目前我國約有250萬帕金森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約10萬。
帕金森病由于發病隱匿,早期不易被發現,而且疾病誤診率高、治療率低,因此相當一部分患者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
然而,帕金森病是目前為數不多的經治療癥狀可良好改善的退行性神經變性疾病,因此越早確診、治療,癥狀改善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