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需要雞血,半導體市場需要刺激,于是全產業把目光轉向人工智能。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預估,人工智能(AI)應用將是半導體下一波成長動能,MIC副所長洪春暉指出,隨著通訊硬件終端結合AI視覺、語音等技術與內容服務商,創造出新應用、新服務,2019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預估將達4585億美元。
此外,就AI在消費應用市場而言,MIC預估,今年市場規模預期達18億美元,并于2022年達到41.5億美元。技術類型中以自然語言識別占比最高,超過6成;其次為「語言智慧結合影像識別」,也是所有技術類型中,具備δ來相關產品市場高度成長潛力的技術。
洪春暉點出,技術、資料、應用掌握及人才均是產業發展AI成功與否的關鍵。MIC指出,產業能順利AI化的3大關鍵是「大量標記資料」、「專業領域知識」與「AI軟件人才」。通過累積大量、高質量且有標記的數據建立AI的核心基礎,并與產業專家合作解讀數據、設定需求應用情境,最后借由AI人才建構模型,并協助企業拆解與擬定AI分析策略。
洪春暉進一步表示,AI發展需要的不僅是技術演進,最重要的是「人性化應用」,貼近人類生活需求,才是AI技術長遠發展的根基。
資深產業分析師葉貞秀則指出,AI已經擴散至消費性產品,包括家電、家用物聯網、通信產品等,而δ來的AI消費產品,必須聽得懂人類更復雜的語言與語意、看得懂更復雜的影像識別,最后還要會判斷人類提出的需求。
她認為,隨AI消費產品走入生活,無線通信與家庭寬帶環境也將同步成長,帶動消費物聯網市場需求,不過,同時也將與傳統消費性產品產生市場競合的磨擦戰火。
葉貞秀建議,臺灣廠商具有硬件制造優勢,可從關鍵模塊供應面切入市場供應鏈,帶動零組件朝向高階產品線發展。另一方面,臺灣具備快速、彈性的硬件設計與制造優勢,將可協助AI軟件、云端服務與新創廠商開發產品、加速搶攻市場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