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小米手機之后,小米電視又將扛起小米智能硬件的一面大旗。
據小米電視官方最新消息發布,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小米電視的銷量已經連續6個月達到中國第一。海外市場成績顯著,2019年1-4月的出貨量躋身全球前五,日本索尼被擠出。
從2013年9月推出第一款小米電視至今,小米電視已經走過6年,隨著智能家居的深入,小米電視的成長路徑逐漸清晰,由初期簡單的互聯網接入,手機與電視機的交互到如今的內置小愛同學,擴寬人機交互方式和智能設備聯動等等,一條從互聯網化到智能化的升級路線出現。
財報披露,小米在2019年正式啟動了「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不難想象,除了小米智能音箱的不俗表現外,小米電視的成功給予了小米更大的信心,對外宣告小米AIoT時代的開幕。
對此,小米的戰略落地點很有可能在于智能電視,至少在之智能家居方面,目前沒有什么比智能電視更適合承接中控樞紐的位置。
雷軍也曾明言:“電視作為家庭中屏幕最大,交互性最強的的電器,自然成為AIoT的一個樞紐產品。”這一點基本可以落實今后小米智能電視的發展方面。
那么,由IoT升級為AIoT最明顯的轉變,便是小米電視從互聯網形態到智能形態的轉化。
從網絡化到智能化,小米電視在做什么?
不得不說,在前幾年的電視熱潮中,一大堆不明所以的電視概念層出不窮,一度讓消費者搞不清自己買的究竟是屬于什么階段的電視。或許,估摸著連廠商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在做的是什么,一個概念一個噱頭嘛!
小米從2013年開始做電視,從第一批電視的功能來看,當時的小米做的屬于互聯網電視,談不上智能化。對比傳統的電視,互聯網電視打破了網絡壁壘,將電視接入互聯網,實現在線觀看網上視頻等功能。
此后的幾年內,小米電視的一個重心任務便是打造電視的網絡內容平臺,讓更多的用戶可以通過電視來瀏覽、分享互聯網內容,完全契合互聯網電視的發展方向。
直至小米電視開始內置小愛同學,在智能化上才剛剛涉足。隨著最新款小米電視的發布,在智能交互、智能家居聯動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進步。智能化的電視才真正的落實到家居生活當中。
這一條網絡化到智能化的路線并非小米獨有,近年來的電視廠商大多經歷了從互聯網電視到智能電視的探索升級。
對比海信旗下的兩款產品,2015年發布的海信LED55EC650UN和2018年發布的海信HZ55E52A,雖然兩者都是標榜的智能電視,但是前者僅是能通過互聯網觀看視頻,后者聯合阿里定制“阿爾法貓”智能系統,在智能家居聯動、智能識別和智能交互等方面都有著不錯的成績。
對此,互聯網電視和智能電視的邊界似乎就劃了出來。電視由網絡化到智能化的進步,也是由網絡開放走向智能開放的發展。“智能相對論”陳選濱認為,在現在或未來的趨勢下,智能電視的發展將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優化升級。
一是交互開放。相比于互聯網電視通過手機、遙控器的交互方式,智能電視的語音交互、形體識別等人機交互方式才是真正的亮點。去掉遙控器,甚至手機等等中間環節,直接實現人與電視的交互是其一,其二便是增加人機交互的方式,語音交互可以成為主流,但不是唯一。交互的開放尤為重要,正如小愛同學內置小米電視,直接打開的是人類與電視機交流的窗口,為后面一系列的指令與執行提供實現路徑。
二是場景開放。以目前的趨勢來看,智能電視會成為智能家居的中樞落腳點,那么這要求智能電視不能像互聯網電視一般,漫無目的的在網絡中尋求內容塞給用戶,而是回歸家庭生活當中,實打實的為用戶提供服務。這一點最為突出的便是聯動其他的智能家居設備,將分散在家居生活中的智能單品鏈接起來,實現整個家居場景化的聯動服務。場景的開放,是像海信與阿里的“阿爾法貓”一般,打破智能家居設備的“孤島”,達到下達一個指令實現多個服務的目標。例如,用戶下達“睡覺”指令,燈會熄滅,電視會關閉,空調進入睡眠模式,窗簾拉上等等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才是智能的開放式要求。
三是數據開放。一旦賦予AI,那必少不了數據的支撐。智能設備給人最好的用戶體驗便是“懂”用戶,這一點恰好是建立在大量的用戶數據上。反向思考,如果這一點無法實現開放,那么必然支持不了場景的開放,同時也支持不了理想中的智能家居生活。當電視成長為智能電視,需要提供的服務便不在是觀看視頻、聽歌、玩游戲等等互聯網電視的職能,作為智能中樞,管控設備和用戶提醒等智能化服務將其推到了“家庭管家”的位置。所以,沒有數據的開放,基本上是妄談電視智能化。
手機之外,AIoT的大旗是否只能讓小米電視來扛?
「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基本已落實小米的方向。在如今智能手機市場遇冷的環境下,小米手機孤軍奮戰,終顯單薄。小米急需打造一個實力強勁的新業務,這一目標訴求就直接落在了AIoT上。
雖然近期AIoT的喊聲較高,但是這一項目可以落地的場景目前就只有家居和車載的前景比較清晰。從小米的產品線中,智能音箱、智能電視、智能空調、智能后視鏡、智能記錄儀等等都涵蓋家居和車載兩方面,最終小米的重心落在了智能家居方面。
這個結果可以推測,車載方面涉及車機系統,進入壁壘高,短期的投入與產出失衡,冒然進入既不符合小米的利益,也不見得可以掌控。
相比之下,智能家居方面產品寬度大,著陸點多,延伸的經濟效益高,遠比車載智能操作性強。例如,以電視為例,由產品本身展開便涉及機頂盒、音箱、攝影機等其他產品,在內容上延伸也包括視頻、音樂、游戲、應用等等附加經濟部分。當更多的家居設備落實,那么家居經濟便是客廳經濟、臥室經濟、廚房經濟等等場景化經濟模塊的整合爆發。
當然,這都是后話。可以肯定的是,小米直到今年才正式的把AIoT落實到智能家居方面,由財報推測,這一點似乎是基于智能電視的成功所帶來的信心,其次也是得益于小米AI音箱的不俗表現。
根據Canalys數據,2018年小米AI音箱出貨量排國內市場第二名,國際第四名。財報披露,截止2019年3月31日,小米AI音箱出貨量超過1000萬臺。
優秀的銷量成績,再加上天然自帶的小愛同學,早期的小米AI音箱似乎也被賦予了“智能控制中樞”的產品定位,然而如今卻沒有太多亮眼的更新迭代,反而是小米電視無論是在性能升級還是國內外銷量上,都大放異彩,打出了小米的氣勢。
那么,是否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便由小米電視來扛起AIoT的大旗呢?
首先,從智能音箱的角度來分析。由亞馬遜發布的第二代Echo show裝上了一塊7英寸的屏幕,打破了音箱以往在消費者眼中的印象。這也逐漸成為了時下智能音箱的設計趨勢,國內的品牌,小度音箱、小愛音箱都紛紛效仿。
在日常的使用中,智能音箱交互方式有限,反饋的數據不夠直觀等問題促使了“屏幕+音箱”的誕生。同時,由屏幕音箱聯想到電視,也似乎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音箱的創新撞車電視,這直接給了電視替代音箱成為智能中樞的完美機遇。
或許,正是因為看中這一點,小米開始全覆蓋的在電視中內置小愛同學,賦予更全面的AI功能,直接將其推到了智能家居的核心位置。
其次,再從AIoT的角度來分析。雖然智能萬物聯網聽起來十分驚艷,但是要實現起來還是相當具有難度的。其一在于AI對計算的需求非常大,芯片的性能要求更是如此,直接導致AI算力太貴,提高了算力平臺的搭建難度。其二在于應用中的兼容問題,萬物互聯必須得統一設備之間的連接標準。設備不同,場景不同,處于多個標準的設備無形中便建立起了彼此的交互壁壘。
所以,目前的AIoT最優的做法在于單點突破,而非全面爆發。只有點亮了AIoT場景應用中的一個最核心的關鍵點,其他的節點才慢慢響應,而不是一個巴掌下去,指望亮一片。
在車載場景中,當想要打通車聯網時,最直觀的切入點便是駕駛座的中控屏。點亮一個屏幕的AI,便是連通了人機交互的路徑,為后續的功能提供了條件。回歸到家居場景,電視成了最契合AIoT的切入點,點亮電視才能打開智能家居的大門。
在電視上搭建算力平臺,成為智能家居的中控樞紐,由此覆蓋整個家居場景的AIoT服務,是目前一個可以看得到路徑的方法。
最后,從智能電視的角度分析。相比于其他家用電器,智能電視的優勢在于延伸性與反饋性好。從電視所處的家庭位置來看,客廳是屬于家庭中公共場所,正好是家庭成員交流互動的場景。智能電視滿足家庭成員實現多人互動即看視頻、游戲、視頻聊天的需求,核心位置明顯。
除了家庭場景中延伸,智能電視在互聯網的延伸也尤為重要。這一點基本保證了互聯網服務和家庭成員數據(如消費、聽歌、電影等等)的獲取,輔助家居生活的智能化。
同時,超大的屏幕讓電視擁有優于其他家電、甚至手機的反饋能力,對于智能設備的情況、互聯網服務的界面展示等等都可以得到最直觀、最清晰的表現。
那么,基于上文的分析,回答是暫時是肯定的。
榮登榜首,小米電視有哪些后顧之憂?
小米的現狀,是陷于東西兩線作戰的拉鋸。其一,一面是國內市場的維護,另一面是印度等國外市場的鞏固和開拓;其二,一邊是智能手機市場的持久戰,另一邊是智能電視市場的保衛戰。
雖然小米電視已經做到了國內第一,但是那不過是互聯網電視的前期之爭,當電視邁入真正智能化時代,白熱化的階段才剛剛開始,更何況智能家居這塊肥肉一直被互聯網科技公司虎視眈眈。
其一是免不了的國內家電巨頭與互聯網巨頭的聯合圍剿。海信與阿里的聯合便是擋在小米面前的一道坎。在電視方面,海信過去一直都是國內的頭號玩家,而且作為老牌家電企業,家電產品豐富,覆蓋率高,實力雄厚。阿里的實力不必多說,值得一提的是,海信電視內置海信VIDAA AI系統與TMALL GENIE雙系統,TMALL GENIE系統能夠用語音操控天貓精靈多品牌智能產品如空調、微波爐、掃地機等,這很好的補充了海信在某些智能單品的不足與聯動。
其二是潛在競爭對手的進入,如華為。據5月末最新消息稱,華為提交申請型號為OSCA-550的液晶電視產品已于國家質量認證中心取得相關資質認證,落實之前華為要造電視的傳聞。小米想要在5G時代前建立起AIoT的優勢,而AIoT的基礎支持也正是5G。這一點恰是華為目前的最大優勢,更何況在AI芯片上,華為依舊強勢。光憑這兩點,足以看出華為入局后的強勁表現。
小米要做智能電視,做AIoT,除了競爭對手之外,智能電視與AIoT其本身在技術和商業模式上便具有較明顯的邊界壁壘。
過去的電視只是一臺電視,用誰家的都是接收信號看頻道,沒什么差別。但是智能電視已經升級為智能中樞時,品牌系列的其他產品都會成為影響顧客購買的因素。舉例說明,當我使用小米的智能單品如掃地機器人、空調、音箱時,我就不太可能會去使用海信的電視。因為它不支持我其他家居設備的智能操控,跨品牌使用設備不僅會降低用戶體驗,還會增加用戶轉移成本。同理,小米的智能電視也會受到如此影響。
這一點便決定了影響小米電視的還會是小米整個家電產品線的質量和智能化水平。小米系列的其他智能單品是助力小米電視呢?還是拖了后腿,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小米電視未來在市場上的用戶反應。
那么,不同品牌之間因為技術造成的壁壘可以被消除嗎?短期內至少不會,一是技術難關,二是商業保護,如此的壁壘在短期內對于巨頭而言都是一個利大于弊的防護罩,減緩用戶流失到別的品牌。
插一句題外話,這一點對于消費者而言或許也是一件好事。廠商為了獲取新客戶,會選擇放棄一些溢出價格,降價吸引顧客購買。又因為AIoT的聯動性,單一的產品降價最終會擴散到整個家電行業下沉。這基本符合了雷軍所說的,小米要像改變手機行業一樣改變家電行業!
現在擺在小米電視面前的,還有一場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