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面板產業出事了!最近,一直為蘋果手機提供 LCD 顯示屏的日本顯示器公司( JDI ),陷入了嚴重的財務危機。根據 JDI 發布的 2018 財年營收報告顯示,該公司連續第 5 年出現全年營業虧損。股價也持續下滑,從歷史高位至今,已經跌去 87.2% 市值。
眼看 JDI 快撐不下去,蘋果公司坐不住了。據華爾街日報爆料,JDI 公司正在和蘋果公司展開援助談判,蘋果正在考慮 JDI 提出的一項請求,即免除欠款、簽訂 2 年采購契約以及投資約 200億日元來幫助改善 JDI 公司財務狀況。
日本面板產業興衰
在顯示面板領域,日本企業也曾輝煌過。90 年代,夏普、NEC、東芝等公司,都是行業的領頭羊。后來,韓國企業迅速趕上來,借著政府的支持,三星和 LG 等韓國企業在 1997 經濟危機期間,抓住日本企業收縮產線的機會大舉擴張,一舉占據了全球超過 50% 的市場份額。
不甘失敗的日本廠商采用迂回戰術,聯合中國臺灣的面板廠商,將 TFT-LCD技術轉讓給他們,一起對付韓國企業。沒想到,真是這個迂回戰術,最終成為壓垮日本面板產業最后一根稻草。臺灣面板企業飛速成長,友達、華映、廣輝、瀚宇、奇美等廠商擠占了日本廠商剩下的份額。
到本世紀初,日本面板廠商一個個經營慘淡。2006 年,三洋電機轉讓面板合資廠股份給愛普生,退出了該行業。2009 年,NEC 關閉了鹿兒島液晶面板工廠,將旗下生產中小液晶面板的分公司出售給中國深圳天馬集團。剩余的日本幾個企業東芝、索尼和日立,聯合起來將旗下液晶面板制造設備相關事業整合成一個新公司,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日本顯示公司( JDI )。
四年前的伏筆
JDI 成立后,日本面板產業過了段清凈日子。由于 JDI 集日本多家面板廠商技術人才于一身,在液晶面板領域處于高端,蘋果等高端智能手機一直采用 JDI 的屏幕。四年前,為了加深與蘋果的合作, JDI 與蘋果在白山市合作建廠。當時,JDI 計劃投資 15億 美元,而據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透露,蘋果方面曾愿意支付 15 億美元中的“大部分”,從而按比例換取 JDI 該工廠的面板訂單。
沒想到天有不測風云,面板產業開始從 LCD技術朝 OLED 技術過度,蘋果也風向大變,開始像 OLED 柔性屏轉型。JDI 近一半訂單來自蘋果,白山工廠也是為了滿足蘋果的訂單才興建,蘋果這一突然轉向,直接打亂了 JDI 原定計劃,新工廠近一半產能落空。實際上,當時 JDI 若是反應夠快,從 LCD 轉向 OLED 也未嘗不可。可由于日本企業僵化的制度,同時日本政府擔心造成大規模裁員, 外界期待已久的轉變始終沒能發生。
外界市場突變,內部革新停滯不前, JDI 的好日子很快就走到了頭。隨著中國面板廠商京東方、華星光電、維信諾、天馬的崛起, JDI 不僅 OLED 訂單拿不到,傳統的 LCD訂單也越來越少。
“陸臺聯盟”破碎
自從白山工廠開建,JDI 就連年虧損,好在蘋果還有不少訂單,可以勉強維持公司運轉。可惜,命運似乎一直在跟 JDI 作對。由于定價過高,去年蘋果唯一一款采用 LCD 屏幕的 iPhone XR 銷量令人失望,直接導致提供高端 LCD 面板的 JDI 公司遭到重創。
無奈之下,JDI 決定發行股權與債權籌集 600-800 億日元。當時,有意參與JDI募資案的有4家廠商。它們分別是來自中國臺灣的觸控面板大廠宸鴻集團、來自中國大陸的嘉實基金、來自中國臺灣的零組件廠淳安電子、來自中國臺灣的金融集團富邦。有日本媒體將這四家公司稱為“陸臺聯盟”,它們寄托了 JDI 東山再起的希望。
前幾天,又有不好的消息傳來,宸鴻集團宣布,因諸多情況改變,決定退出對日本顯示器公司(JDI)的私募增資,“陸臺聯盟”破碎, JDI 的希望再次破滅。
蘋果的小算盤
誠然,宸鴻集團已經宣布退出,可 JDI 并非就無出路。據了解,已有香港的基金公司 Oasis 管理公司通過一個基金提議投資 1.5 億美元,或許會在 6 月 27 日以前敲定這筆投資案。蘋果公司也會伸出援手,據一位參與談判的內部人士透露。蘋果除了注入 200 億日元之外,還將保證提供今明兩年的 LCD 屏幕訂單,以維持白山工廠正常運轉。
其實,如果說 CPU 是智能手機的心臟,那么屏幕就相當于智能手機的表層皮膚,屏幕的品質對蘋果手機至關重要。我們知道,現在最好的 OLED 屏幕幾乎都產自三星,蘋果 iPhone XS 與 iPhone Xs Max 用的也都是三星的屏幕。站在蘋果的競爭角度看,三星手機是其最大的競爭對手,蘋果肯定不能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因而,扶持三星屏幕的競爭對手 JDI ,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此外,蘋果對它的產業鏈高度把控,不少供應商的技術和產品都圍繞蘋果手機打造。可以說,供應商與蘋果之間,有點像自然界中的共生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蘋果這次拯救 JDI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出“有情有義”的企業形象,從而讓上千家供應鏈企業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