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教育最發達的美國有目的性地拒簽中國留學生,并在重點科技崗位拒絕中國求職者時,我們的科技發展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先說一下個人觀點。短期內,科技人才回歸帶來的人才紅利將被充分釋放,科技行業將迎來跳躍式發展。而長久來看,如果我們自己的人才培養計劃補不上這樣的缺口,美國這樣的舉動將迫使我們進入“竭澤而漁”的狀態,最終整個集成電路產業成為一灘沒有生氣的死水。
美國打出了一招“七傷拳”
看過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的人對于“七傷拳”肯定不陌生,這個傷人先傷己的狠招確實令人難忘,雖然自己受損但是武功大增,最終能打敗敵人。近段時間,看似美國使出了這樣的招式。
美國的“七傷拳”也就是現在大家熱議的美國公開對中國籍人才說“NO”。
根據此前國內媒體報道,中國留學生辦理美國簽證的拒簽率正持續走高,已經到達10年來的最高值!可怕的是,現在續簽也出現問題,已有學生因此退學!
在這樣的背景下,麻省理工(MIT)已經連續兩年沒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自6月1日起,美國已經開始執行移民和非移民簽證的申請要求,美國簽證申請者需填報5年內個人社交媒體賬號,這些社交平臺涉及到中國國內的豆瓣、QQ空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優酷等社交媒體,也包括國外流行的社交平臺如Facebook、Flickr、Google +、Instagram、LinkedIn、Reddit、Tumblr、Twitter和YouTube等網站。
簽證申請網站截圖
當前的情況是,已經有在美留學生因為新政被迫輟學。某中國籍留學生因為F1簽證被審核超過了18個月而依然毫無音訊,最終不得不中斷學業。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從2018年6月11日起,美國政府將部分特定專業的中國研究生美國簽證的有效期限制為1年,這些學生需要每年重新申請簽證,而不能像以前一樣一次性獲得5年有效期的簽證。這些學科包括航空工程、機器人、電子電氣等相關專業。
雖然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知名學府的校長都發聲表示歡迎包括中國學生在內的國際學者,但是嚴厲和略帶針對性的簽證措施確實讓很多中國留學生望而卻步了。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在美留學生有36萬余人,成為在美留學人數最多的國家。不過,近來隨著中美關系的變化,我國學生留學的最大意向國也發生變化。根據日經新聞亞洲評論的報道,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開始在非美地區,比如日本、新加坡、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尋找合適的院校來申請留學深造。
英國《衛報》顯示,申請2019年秋季赴英就讀本科的中國學生有2.1萬人,創下了歷史新高,比去年增長了23.5%。
美國想打的如意算盤是通過嚴苛的審批條件讓中國留學生盡可能少的享受美國的高等教育,遠離美國先進科技的氛圍,從源頭切斷中國科技發展的部分源動力。
當然,在人才方面被針對的不僅是留學生,還有從業者。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美國當地的科技企業已經開始拒絕招收中國籍員工。同時,很多企業在審核中國籍員工進入核心工作崗位的步伐也開始擱置,以視中美貿易關系最新進展來決定是否繼續施行。
同時,美媒還在報道中指出,就算是英特爾和高通這樣的行業巨頭公司也受制于政府的政策壓力,目前兩家公司在聘用員工或是將以聘用員工調到關鍵崗位都受到了重重阻礙。
目前,美國的政策也確實取得了成效,根據無黨派智庫美國國家政策基金會4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2017年,H-1B簽證的拒絕率為13%,但今年已升至32%。
人才回流下的人力資源新生態
對于當前的中國高科技產業,尤其是集成電路產業而言,美國的強硬措施某種層面上講是“神助攻”,在國內集成電路行業求賢若渴之時,海歸人才的增加無疑將會緩解人才壓力。
當前,無論是芯片的前端設計、到芯片制造、晶圓代工、封裝測試等等都需要大量的高技術人才。而且從當前產學結合的情況來看,短時間內國內集成電路的人才培養很難看到大的成效。已經成型的海歸人才讓企業招聘能夠實現一步到位,免除了中間容易節外生枝的培養過程。
當然,大量的海歸人才歸國也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首先是歸國人才魚龍混雜,增加了初創企業的運營風險。很多企業只看光環,在能力測試上疏忽,讓一些偽裝的行業大牛占據了公司核心位置,不僅于技術儲備無益,而且“屁股決定腦袋”的方式也讓運營迷失方向。要知道,我們絕大多數的集成電路企業都是營收很小的初創型企業,幾乎沒有容錯能力。
其次是歸國人才短時間內大幅度增加容易造成人才“夠用”的假象。近幾年,我們在集成電路人才培養上已經有所精進,各大院校和企業之間也都保持著友好的合作關系。大批量海歸人才進入人力資源市場有可能打破這種勢頭,讓企業開始走招募海歸的捷徑,忽視校方的作用。缺少企業方的合作配合,高校集成電路學科人才培養容易和社會脫節,回歸到學不能以致用的尷尬境地。
第三是海歸人才容易造成資源分配極度不合理。不僅是集成電路企業更為看好海歸人才,政府和投資機構同樣更青睞他們。為保證政策實行和投資的成功率,利好政策和資金容易出現磁吸效應,讓本來有一定實力的國內集成電路創業公司喪失信心,最終走向破產。
上述是當海歸人才大量涌入大陸集成電路產業時,政府、投資機構、企業和高校需要警惕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看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果美國留學政策繼續收緊,美國高校和企業對中國籍學生和員工關上大門時,我們的高等教育能否補上這個缺口?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于燮康在2019世界半導體大會上透露,目前中國芯片的人才缺口大概在30萬人。2018年全國本碩博畢業生數量超過800萬人,其中集成電路專業領域畢業生20萬,畢業后做本行的只有3萬,絕多數都轉行去做了更高薪的互聯網。根據BOSS直聘的數據,同為5年工作經驗的軟件工程師比電子工程師的工資高一倍。
而且高校的重點也在隨著社會潮流在轉變,猶記得中興事件后不久,各方代表對于集成電路專業人才培養夸夸其談,但是少有學校和機構去打破當前的培養模式的。中科院微電子所副所長周玉梅在兩會期間提議將集成電路上升為一級學科這樣的舉措是為數不多敢于提出變革的。隨著集成電路話題熱度下降,現在大部分學校宣傳的都是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的消息。
海歸人才只能短時間內解決人才壓力,長期的行業人才需求還是要靠高校培養。現在的情況是報考人員不多,學成愿意專業對口的更少。而從當前的統計數據來看,在畢業的集成電路專業學生中,本科生占大多數,碩博則是少數。如果不能夠在海歸歸國的緩沖期內擴大集成電路行業人才培養基數,當海歸人才紅利過去后,行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人才挑戰。
短期來看,美國針對中國籍學生和職員所做一系列舉措將有利于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對美國本土企業將造成一定的影響。從中長期來看,美國有最大的底氣是背后為數眾多的高等學府,能夠保證創新人才的補給。我們的高科技人才培養,尤其是集成電路相關的,面臨巨大的機會和挑戰。如果中國的高校和企業頂住壓力成功打造較為成熟的人才供給鏈,美國的舉措則是讓中國“借東風”;如果沒有補齊這一短板,長久來看,這將是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東風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