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健康迅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可穿戴醫療設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應用于消費者日常生活。一款小小的可穿戴智能血壓監護手表,可隨時隨地監控血壓、心率的改變;一個形狀不大的傳感器植入身體皮膚,使用智能手機或智能手表可隨時監測血糖的變化。隨著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流行率增加,患者健康監控的需求與日俱增,可穿戴設備功能日趨完善。
應用于醫療保健領域的可穿戴設備,能夠幫助患者監測重要生理信號,并進行數據遠程傳送或共享,為疾病防治和身體康復帶來極大的便利。權威數據機構IDC(國際數據公司)預測,到2021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將達到2.523億臺,市場潛力巨大。
人工智能成為推動醫療建設的重要技術手段,同時將帶動可穿戴醫療設備進入快速發展期。國內可穿戴設備研發也如火如荼。2018年7月,由東南大學與聯想合作研發的“穿戴式智能心電衣”在江蘇省人民醫院進行臨床試用。
據了解,該監測設備類似于日常生活中的緊身衣、T恤,主要針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和兒童,以及現在快節奏環境下的亞健康白領人群設計研發,通過衣服里面的干性電極,能夠實時監控預警患者的心臟、睡眠以及情緒,讓患者隨時隨地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同時還能有效促進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及時救援。
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增強,對可穿戴設備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可穿戴設備消費市場升溫。據愛立信2017年對全球智能手機用戶的一項調研顯示,62%的受訪者認為可穿戴設備可以讓人們管理自己的健康;58%的受訪者愿意使用具有反饋和警報功能的可穿戴設備進行個性化護理;60%的受訪者認為可穿戴設備將帶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然而,可穿戴設備的數據“不夠準確”問題也困擾著消費者。山東省威海市消費者王女士表示,她曾給父親購買了幾個動態血糖監測儀,但數據都不太準確而放棄使用。有類似煩惱的消費者不在少數。在一個微信代購朋友圈里,消費者紛紛吐槽不同品牌動態血糖監測儀的劣勢。
“在某種意義上,‘不見血’的血糖儀、血壓計并不靠譜。如何讓它靠譜,是我們未來的方向。”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教授陳東義此前表示。盡管可穿戴設備市場潛力巨大,在未來的遠程醫療中將發揮重要作用。業內人士表示,可穿戴醫療設備的發展之路還很長,未來要努力解決消費者關心的數據準確性和安全性兩大痛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