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讓慢病管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這個賽道上,存在著各類玩家,從各種切口進入賽道,或是提供智能醫療硬件,又或是提供數據分析的,還有各類健康管理服務等等。從臨床病情管理系統的角度出發,入局慢病管理賽道。之所以選擇這個切入口,CEO張敬的想法是,“病人首先是依賴臨床科室、相信醫生的,臨床的需求更像是金字塔的塔尖。”
森梅醫療的做法是,在院內搭建森梅臨床系統(HIS/LIS/PACS),幫助科室提高效率;在院外提供森梅考拉APP,把患者的健康數據沉淀下來,幫助疾病治療。事實上,很多醫療信息系統面臨的問題在于,即使通過協議、免費入駐等等方式進入了醫院,但是醫生仍然不愿意使用,根本問題在于系統設計不合理。
在這一方面,森梅醫療具備一定優勢,其功能偏向臨床,貼合醫生的臨床需求。CEO張敬具有三年的互聯網醫療的咨詢顧問經歷,曾任商務總監和產品總監,陪診多名頭部三甲醫院教授一年以上,因此熟悉臨床工作,在產品設計上具有優勢。那么,森梅醫療有哪些產品優勢,使得醫生愿意使用它的系統呢?
首先,醫生診斷時通常要回顧患者以往的數據,但是這會占用醫生大量時間。森梅醫療幫助重構專科醫療數據,以視圖化數據、重點信息篩選、擴充專科醫療信息等形式,幫助臨床快速獲取病案全貌, 解決診療效率低的痛點。其次,對于慢性病來說,院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傳統模式通常依賴患者自身管理,森梅系統幫助醫生跟蹤患者的院外數據,如遇數據異常還有安全警告,提醒醫院及時回訪。
另外,系統還具備AI病情早篩功能,基于全院臨床數據的單病種特征數據挖掘算法,幫助精準測算專科病情特征數據鏈,有利于病情早發現早治療,解決專病患者知曉率低、漏診錯診的就診痛點。那么,森梅醫療打算如何進入醫院?在很多醫院已經具有醫療信息系統的背景下,森梅醫療怎么進入醫院呢?
對于這個問題,森梅醫療CEO張敬表示,很多醫院現有的是院內信息系統,而森梅系統則是注重院外,注重臨床能力向患者端的輸出,這是兩種分支。森梅醫療和院內信息系統是共存的狀態,可以互補,森梅系統輔助提供患者的過往指標、過往病歷,醫生的診療操作仍然使用院內信息系統,不會改變醫生原來的使用路徑。
傳統系統進入醫院,通常要走招標采購的路徑,面對醫院信息科,通常要半年到一年時間才能完成采購。森梅醫療的做法是從臨床專科進入醫院,臨床專科認可后,再由專科主任向院長提要求。醫院使用是免費的,從第二年開始收取少量年費。正是因為這個策略,森梅醫療的推廣速度比較快,今年4月開始對外推廣,目前已經在4家三甲醫院落地運行,分別是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大連醫科大附一、河北醫科大第四醫院、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森梅醫療能否快速鋪開局面,進入更多醫院。森梅醫療與一些藥企建立了合作推廣關系,藥企認識到科室的慢病管理也有益于產品的回購率。另一方面,森梅醫療首先切入頭部三甲醫院,由頭部醫院通過專科聯盟去推廣到地方三甲醫院。
盈利模式方面,森梅醫療對醫院會收取較低的年費,未來主要傾向讓患者端收費。患者的付費醫院來于,醫院會給患者安排好復診,患者不用重新掛號,系統還會幫助患者做長期的病情管理。其他盈利點是,基于病情動態的商業保險合作,幫助藥企主動招募患者和隨訪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