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在5G技術下,醫生可以更快調取圖像信息、開展遠程會診及進行遠程手術;偏遠地區的醫院可以與三甲醫院的醫生進行實時視頻通話。實際上,在信息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就診問醫的方式已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醫院里的黑科技
什么是醫院的信息化建設?
前不久在國家衛健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作出解釋:“主要包括三大領域:面向醫務人員的‘智慧醫療’,主要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化建設;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如手機結算、預約掛號、預約診療、停車信息推送等;面向醫院管理的‘智慧管理’,即做到精細化、信息化管理。”
“目前我國醫院的信息化水平已經有了一定進展,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等56家醫院信息化建設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艾媒分析師王清霖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子病歷系統、臨床信息系統和數字化營銷儲存交換系統的投入最大且應用最為普遍。
根據中國醫院協會信息管理專業委員會發布的《中國醫院信息化狀況調查2017-2018年度》顯示,95%的醫院都有專門的信息化部門,且90%以上的三級醫院都采用了統一信息編碼體系。
以往患者看病經常面臨“三長一短”的問題,即掛號時間長、交費時間長、等待時間長,看醫生時間短。通過信息化建設就能夠解決這些就醫痛點。“從目前的建設成果看,醫院信息化建設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特別是在掛號預約、交費等方面,有利于節省患者時間。”王清霖說。
信息化建設是發展的必要手段
“從全球和我國的醫院信息化建設情況看,信息化建設是醫院發展的必要手段。短期看,這是規范醫院運維、優化績效管理、提升處理效率、提高用戶滿意度的有效措施;長期來看,特別是圖像識別等技術提升至可以實現電子化儲存、信息互通后,可以通過異地診療、跨國會診等實現中大疑難疾病的突破,也可以將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作為影像檔案發揮更大的作用。”王清霖認為,醫院信息化建設必然是未來醫院發展的一大方向。
王清霖表示,醫院信息化建設不僅可以惠及患者,對于提高醫護人員工作效率也很有幫助。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就使用了全閉環輸液管理系統,通過智能輸液監測器、室內物聯網基站和物聯平臺,可以實時監測輸液余量。醫護人員在工作中可以根據屏幕顯示輸液量,做到提前備藥,提前換液,而一旦出現某個病人輸液速度過快的情況,系統便會自動報警,讓醫護人員實時掌握輸液滴速,保證輸液安全。
“醫生方面目前對信息化建設也是相對認可的,調查顯示,醫院信息化體系建設目前最明顯的效果是提升臨床業務效率、保障安全減少差錯和降低運營成本。”王清霖說。
解決三大障礙加強醫院聯通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預測,未來幾年,我國醫療信息化規模將持續增長,到2021年將超過870億元。然而,由于醫療數據難以共享、醫療資源的失衡、醫院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標準等因素的制約,我國醫院信息化建設水平與國際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調查顯示,信息化發展中面臨的三個主要障礙分別為資金不足、人員配置不足和供應商缺乏相應能力(68%、54%、46%)。除此之外,還面臨信息化投資回報無法量化、缺乏醫療信息標準、缺乏臨床指導、難以達到用戶需求等問題。”王清霖引用了《中國醫院信息化狀況調查2017-2018年度》中的數據回答了這一問題。
以人員配置為例,數據顯示,內地醫院信息科室的醫護人員平均人數是7.08人,平均一個人管理的床位數是107張;而在香港,平均每個信息科工作人員管理的床位數是47~48張。不僅如此,一些醫院對于信息化與信息科的重視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并未落實到實際操作中。具體現象包括很多醫院的信息化科室由辦公室等代管,醫院沒有足夠的人力和精力去自主搭建信息化系統,更不用說構建智慧醫療體系。
以上討論的都是一個醫院內部的信息化建設問題,實際上,很多病人現在還帶著片子奔波在各個醫院之間,很不方便。以影像醫學為切入口來看,醫院之間的信息化聯通建設要做的功課顯然還有很多。王清霖說:“這與醫院需要保護自己的信息和技術成果等知識產權有關,也與放射影像信息等的圖像識別精準度等客觀技術相關。因此,要做到醫院的信息互通,首先要提高圖像識別、信息保護等技術能力,其次要加強醫院的聯通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