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芯片持續追求突破與創新,引領移動芯片的行業變革。9月6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2019德國柏林消費電子展(IFA2019)上發表精彩的主題演講,并面向全球推出新一代旗艦級芯片麒麟990系列(麒麟990和麒麟990 5G),實現了技術、架構、工藝等全方位的創新,創下多項世界第一,將在華為Mate30系列上首發搭載。
與IFA2019同步,華為在9月6日于北京召開麒麟990系列媒體溝通會,“重構”成為關鍵詞。“當整個通信行業發生革命性、時代性變化的時候,這個大現場就在中國,”華為Fellow艾偉說,“時代變化的大浪潮即將來到!”
從1G到5G,中國通信行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追趕到領先。麒麟990 5G是全球首款旗艦5G SoC芯片,在性能、能效及AI算力等方面,均實現了重大突破。相對CPU、GPU的提升,麒麟990 5G還是首款采用達芬奇架構的旗艦級SoC,在NPU上實現了驚人的提升,其創造性地采用“NPU大核+NPU微核”計算架構,在性能、能效與功耗方面實現了很好的平衡。
華為是5G領航者,擁有全球最多的5G核心專利;華為也是端側智能的引領者,推動手機江湖上演AI軍備競賽。今天,我們同時踏入5G時代和AI時代,5G與AI的交匯,催生新的商業變革,帶來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在這個新的賽道上,麒麟990 5G會帶來哪些重構未來的力量?
端側智能驅動者
放眼業界,華為是率先將人工智能引入到手機應用中的廠商。2017年,華為推出麒麟970,這是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移動計算平臺,它的誕生對手機行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此之前,智能手機只能被動接受指令,無法與人交互。傳統計算架構無法滿足AI時代對計算性能的海量需求,麒麟970集成了人工智能專用NPU(神經網絡單元),讓手機有了“智慧大腦”。憑借這顆“智慧大腦”,就能主動認知現實世界,帶給消費者全新的智慧體驗。
利劍懸頭的危機感,驅動著華為不斷創新。2018年,麒麟980發布,一舉拿下6項世界第一,在性能、能效、通信能力以及AI算力等方面,都有極大的飛躍。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方面,麒麟980率先在手機芯片上集成雙核NPU,進一步提升AI算力,每分鐘可識別4500張圖像。另外,它還豐富了AI的應用場景,以AI卡路里識別、AI人像留色等一系列創新的AI體驗,引領智能手機全面進入智慧時代。
麒麟芯片同時也在追求更快、更強、更智慧。2019年,麒麟810首次采用華為自研達芬奇架構NPU,刷新端側AI性能紀錄。而此次發布的麒麟990 5G,是首款采用達芬奇架構NPU的旗艦級芯片,AI運算能力更是實現了驚人提升,性能與能效達到業界最佳。
達芬奇架構是華為去年推出的全新自研AI計算架構,具有高算力、高能效及靈活可裁剪等特性,能更好滿足AI在多平臺、多場景之間的協同。麒麟990 5G在設計上也有重大的創新,其采用NPU大核+NPU微核的架構組合,NPU大核主要針對大算力場景,帶來卓越性能與能效;NPU微核則可賦能超低功耗應用,以人臉識別應用場景為例,NPU微核比大核能效最高可提升24倍,讓AI運算更省電。
麒麟990 5G全新的NPU架構,在實現性能、能效與功耗之間平衡的同時,也帶來了更澎湃的AI算力。具體來說,在雙大核NPU加持下,麒麟990 5G與業界其他旗艦AI芯片相比,性能優勢高達6倍,能效優勢高達8倍。這一領先能力,將進一步提升華為在端側智能領域的優勢,推動更多手機AI應用落地。
“這只是一顆小小的芯片,對于產業界來說,它是重構全新移動信息產業的一小部分。”艾偉說,“我們身處‘大現場’,半個世紀才會發生一次的‘大現場’,華為將會與產業界一道,共同探索AI+5G時代的全新體驗,探索重構未來的重要力量。”
技術領先與體驗升級
麒麟990 5G在指甲蓋大小的芯片上,集成了103億晶體管,創下新的紀錄。從5G性能來看,它達到了業界最佳,相比“外掛”的5G芯片方案,它的功耗要低44%,帶給用戶更持久、暢快的體驗。CPU方面,麒麟990 5G創造地采用2+2+4核解決方案(2個大核+2個中核+4個小核),三檔能效架構靈活適配,實現應用的精準調度及按需分配;GPU方面,麒麟990 5G搭載16核Mali-G76,全新系統級Smart Cache做到了智能分流,解決了手機在高負載(運行大型游戲、播放高清視頻等)場景下的易發熱、掉幀、卡頓等問題。
相對性能、能效的提升,麒麟990 5G芯片還傳遞出一個信息——華為更關注用戶體驗的提升。5G時代,簡單的網速,并不能完全體現它的價值,必須具有更多的應用場景。應用的落地,將成為重中之重,5G直播、自動駕駛、5G云游戲等大流量業務,無不對聯接速度與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來社會,必將是智能社會,當5G與AI互相交融,手機芯片必須具備“芯端云”一體化的AI能力。麒麟990 5G采用全新達芬奇架構,再加上芯片能力的開放,有利于進一步挖掘端側AI的運算潛能。
強大的AI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基礎,然而,高算力在今天還是稀缺能力,導致AI落地難。麒麟990 5G的HiAI開放架構2.0再度升級,無論是框架還是算子兼容性,均達到業界最高水平,其中,麒麟990 5G算子數高達300+,為同行最高水準,將賦能AI應用開發。
相較于麒麟980以雙核NPU帶來圖片識別速度的飛躍,麒麟990 5G則帶來了更多應用場景的落地。華為Fellow艾偉列舉了“實時視頻多實例分割”,第一代AI芯片(麒麟970)能看圖片,第二代(麒麟980)能看視頻,第三代(麒麟990 5G)可以為視頻里的人物置換背景,疊加了更多能力。AI分割技術,可給多人物視頻實時換背景,甚至可隨心選擇畫面中需要保留和取舍的人物,讓視頻應用更好玩。
在游戲、拍照、視頻等方面,麒麟990 5G均取得重大突破。在移動分享時代,短視頻已成為一種生活記錄方式,一種文化現象。不過,相比隨手拍攝視頻,剪輯短視頻卻是一門技術活,大部分人不得其門而入,用戶希望手機視頻能發生一場新的變革,讓視頻處理就像手機修圖一樣簡單、智能。麒麟990 5G滿足了用戶的這個夢想,其采用全新ISP 5.0,實現單反級硬件降噪技術,讓暗光和噪點更少,這是其他手機芯片方案所不具備的能力。
相比上一代旗艦芯片的AI識物、AI攝影,麒麟990 5G可將AI運用于更復雜的場景,打開了AI應用想象的天花板。這主要源于麒麟990 5G強勁的AI算力,一些過去受限于功耗和算力的應用,將被發掘和激活。麒麟990 5G也將為5G的商用,做更多有益的探索。
厚積薄發,攻堅克難
麒麟990 5G綻放國際舞臺,贏得了全球媒體的禮贊,那么,這款芯片誕生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遇到了什么困難?
每一代麒麟芯片,華為都會竭盡全力,下一代芯片的技術,一定是上一代所沒有的。而要對沒有發生的事情,做一些提前的探索,難度可想而知。“我們不給別人算命,只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在國內媒體溝通會上,艾偉并未去評價對手,他自信地表示,麒麟芯片敢于挑戰難度,能打敗華為的,只有華為自己。
在麒麟芯片的設計中,每一個走到最后的方案,都有與眾不同之處。《孫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麒麟芯片逐漸脫穎而出,與華為高標準要求自己有很大關系。華為在每一代麒麟芯片立項時,就設置了高標準、高要求,達不到標準和要求的、沒有重大創新的,就不會獲得通過。這種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精神,在為華為設置巨大壓力和挑戰的同時,也推動著麒麟芯片前進,成為行業創新的中堅力量。
今天,智能手機陷入同質化,而麒麟芯片追求標新立異,不斷帶給用戶差異化的體驗,這讓華為手機得以與其他安卓手機區別開來。細心觀察會發現,從麒麟970到麒麟980,再到麒麟990 5G,每一代麒麟旗艦芯片都有顛覆性的設計,性能、能效都有重大革新。
麒麟990 5G采用業界最先進的7nm+EUV工藝制程,面積更小,功耗更低。鮮為人知的是,從2014年開始,麒麟芯片就在進行EUV技術儲備,過去5年時間里,華為團結產業界的力量,共同推動EUV技術的成熟。這個過程,充滿了艱辛,為了確保最新的EUV工藝,帶給消費者高品質、穩定可靠的體驗,麒麟990 5G在兼顧高性能、高能效的基礎上,投入大量的研發人員,進行了大量的關鍵技術驗證。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華為在芯片及AI方面的領先,除了戰略遠見,更是厚積薄發的結果。2004年,華為成立海思半導體,迄今已在芯片領域耕耘15載。而在人工智能領域,華為在2012年就成立了諾亞方舟實驗室,致力于人工智能的探索與大數據挖掘,為手機AI應用提供新的理論基礎及實驗平臺。
麒麟芯片從被看衰,被懷疑,到領跑,現在已經成為華為手機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成為移動芯片市場的一股核心力量。每一代的華為P系列及Mate系列,都是全球媒體及消費者關注的焦點。重構未來的力量正在聚集,全新的麒麟990系列芯片,將于9月19日首發于華為Mate30系列之上,這讓眾多消費者對今年下半年華為旗艦手機新品充滿期待。文/徐上峰